第一百十八回聯合國製定新憲章布雷頓創立金帝國(2 / 3)

第二個問題,就是大會和安全理事會職權問題。在橡樹園會議後,四強所提議案中,關於大會和安全理事會職權的劃分,寫得很清楚,將執行和行動的權力由大會交給安全理事會,所以驟看起來安全理事會的權力似乎太大了。但是,組織聯合國的目的在保障世界和平,而要有效的保障世界和平自然需要一個有充分權力、並能行動迅速的機構來執行維護和平的事務。如果重大問題都要經大會來通過來執行,則召開一次大會,在時間上既不能迅速,而開會時如果發動事端的國家籠絡幾個國家來搗亂,則一切問題很難立即解決,因而失去了效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聯盟,就是犯了這種毛病,以致未能發生它的效能。所以,這個問題在經過幾度爭執之後,終於大體上還是按照建議案的辦法,訂明在大會憲章裏。

6月26日,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在舊金山退伍軍人大廈舉行。大廈劇台鋪以直徑達36英尺的藍色地毯,地毯中央有直徑11英尺的藍色圓桌,桌子上擺著憲章、兩枝鋼筆和中國代表專用的毛筆。新製作的聯合國國旗懸掛桌後,呈鮮豔之半圓形。各簽字代表由禮堂的北進口處依次出入。指導委員會決定,各代表隻能用英、法、中、俄、西五種文字在憲章上簽字。

中國代表由顧維鈞領導,於正午步入大禮堂。顧維鈞為簽字第一人,用毛筆在此曆史文獻上簽書中國字體。在國際外交與世界性公文中,以中文簽字曆史上尚屬第一次。

顧維鈞簽字後並發表了一分鍾的簡短致詞。繼顧維鈞之後,依次為王寵惠、魏道明、吳貽芳、李璜、張君勱、董必武、胡霖。宋子文由於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宋繼任行政院長,已經返回重慶,沒有參加簽字。依照規定,中國之後為蘇、英、法,其餘各國按字母次序簽字,美國以地主之資格最後簽字。

聯合國憲章的內容,包括聯合國的宗旨及原則、會員、機關、大會、安全理事會、爭端之和平解決、對於和平的威脅、和平之破壞、侵略行動之應付方法、區域辦法、國際經濟及社會合作、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自治領之宣言、國際托管製度、托管理事會、秘書處、雜項條款、過渡安全辦法、修正批準及簽字等十九章計百十一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已經失去了大國的地位,為了爭取重新獲得世界大國地位,早在1943年7月,戴高樂在阿爾及爾的一次講演中就強調:“為了作戰和複興而團結起來的法國人民,同樣還要在全世界恢複法國的地位和偉大。”法國要求與美、英、蘇、中等大國平起平坐,共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成果,共同籌劃和決定戰後德國、歐洲和世界的命運。但戴高樂的宏偉計劃麵臨著一係列挑戰。

首先是實力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戰爭造成63萬人死亡,6百多萬人無家可歸,直接財產損失達二萬億法郎。美國為了在戰後控製法國,處處排擠戴高樂及其領導下的自由法國。直到1944年6月,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作戰時,還不讓其與聞其事,企圖在法國建立類似於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占領區盟國軍政府”,以控製法國。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美國通過國內數十個高校,培訓了1552名專家,其中包括四百名軍官,準備派往法國執行統治法國的任務。在實施登陸作戰之際,美國還印製了準備在法國發行的紙幣。圍繞“占領區盟國軍政府”問題,戴高樂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登陸前三天,戴高樂將“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要求盟國尊重法國的主權。

8月25日,法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巴黎,美國的“占領區盟國軍政府”計劃雖然破產了,但美、英兩國認為前法國維希政權不戰而降德國,法國在戰爭中出力甚微,反對把戴高樂主持下的法國臨時政府當作戰勝國對待。蘇聯也認為法國在抗擊納粹德國的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大,甚至比不上波蘭和南斯拉夫。在這種情況下,1944年9、10月間的敦巴頓橡樹園聯合國籌建會議上,法國被拒之門外。

然而,戴高樂和臨時政府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周旋於美、英、蘇三大國之間,向大國地位攀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戴高樂實施了一係列戰略舉措:

首先交好蘇聯,提高法國與美英談判的地位。1944年11月,戴高樂赴蘇聯訪問,並於12月10日與蘇聯簽署了“互助同盟條約”。

同蘇聯締結同盟條約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有了這個條約,就可以參加和盟國一起對德作戰。同時也便於法國共X黨參與全國政治生活和參加政府,還可以在美英盟國麵前增加法國的分量和加強它的地位。雖然與蘇聯締結同盟條約並不意味著法國倒向蘇聯,法國力求在蘇聯和美英之間保持平衡,不倒向任何一方,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

其次,法國通過積極的對德作戰,造成某種既成事實,迫使美、蘇、英三大國承認法國的戰勝國地位,以及認可參加對德國占領和處理德國問題的權力。戰爭末期,美英為了防止法國擴大戰果,遂以“暫時隱蔽”為借口,讓法軍擔任防禦任務,對法軍渡萊茵河作戰之事隻字不提。如果不渡過萊茵河,占領德國一部分地區的話,法國就無權參與對德國的受降和戰後管製。

因此,戴高樂不顧盟軍的命令,把法國15個師的戰鬥部隊和一千架作戰飛機部署到法德邊界一帶作戰,並命令軍隊盡可能深入德國境內作戰,占領德國的部分地區。戴高樂的戰略意圖很明確,就是要造成既成事實,為參加對德國的受降、占領和管製製造條件。1945年3月,戴高爾電令法國第1軍司令拉特爾強渡萊茵河,攻占符登堡州首府斯圖加特。4月30日,法軍搶先攻占這座擁有80萬人口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