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型生物去哪兒了?(1 / 2)

巨型生物去哪兒了?

哥斯拉

作者:桃之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你得先弄清楚這個觀點:即使是在全盛時期,恐龍也並非像傳說中那樣占據絕對統治地位。

盡管霸王龍這類捕食者一直是史前怪物愛好者的最愛,所有恐龍電影裏都有它們追逐和捕食梁龍、劍龍的經典場景,這些大家夥也並不代表中生代所有的頂級捕食者。如果你問我“誰吃恐龍”,答案除了“其他恐龍”之外,還有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繁盛一時,體長達4米的巨型鱷魚。當然,恐龍最怕的其實是許多小小的寄生蟲和更小的細菌、病毒。

同時,這個觀點還告訴你:咱們這一專題的主角哥斯拉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每個電影導演都把怪物們描繪成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人類頂級軍火不損毫發的銅牆鐵壁,但當你回溯曆史去尋找這些怪物的原型時,就會發現大自然早安排好了一切,一環扣一環,一物降一物,誰也不能幸免。大個頭不是什麼稀罕事兒,甚至不是什麼好事兒,所以它們其實死得相當合情合理。

小行星撞地球

恐龍的滅絕原因可算是古生物學上的第一熱門話題。尤其近年來,科學家們有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這麼一場慘劇:6500萬年前,雄霸陸地1.4億年的恐龍家族突遭滅門慘案,還拉上了地球上約75%的其他物種陪葬。這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簡直成了撓人心癢的“必須解開”之謎團。

這謎團神秘而浪漫,想要解開它的過程則完全不同。你的工作基本由以下兩個場景組成:在又幹又熱的荒漠裏采集火山灰樣本,在煤礦和土坑裏刨來滾去,然後把幾十公斤的石頭和塵土從無人之地徒步背回來;在四處畫著骷髏標誌(用於標明致命試劑)的實驗室裏把一些液體從一個試管倒進另一個試管,從一個儀器送進另一個儀器,如巫婆般使它們變換顏色和“嘭”地一聲冒出濃煙。

以地質研究來說,岩石中的一些放射性元素會以固定的速率發生衰變,根據其與蛻變產物的含量比就能計算岩石的歲數,這稱為岩石的“絕對年齡”。Ar-Ar法和U-Pb法(鈾-鉛法)等測年法都很常用。可惜的是,地球年齡如此之大,測算岩石所得到的年齡並不精準,例如Ar-Ar法的誤差大約1%,也就是這6500萬年中,科學家們的誤差都得要加減60萬年。——這對解釋謎團完全沒幫助啊!於是作為科學家,你又得不斷挑戰這個技術,盡量控製和減小誤差,直到你的顯微鏡精準地瞄住了恐龍滅門的那一瞬間。

幸運的是,現在的技術暫時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科學家們已證明,希克蘇魯伯(Chicxulub)小行星撞擊與這次大滅絕(白堊紀-古近紀界線)之間隻差3萬年,從地質時間上來看不過彈指間,幾乎可認為是同時。

除此之外,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城的地表之下,似乎埋藏著這一理論的鐵證:直徑180千米的巨大隕石坑。它的形狀、結構和大致形成年代都與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學說相吻合,並以白堊紀末地層中廣泛出現的銥異常為證據。

氣候變化,自然而然

盡管地質學家們找出了一條又一條證據來證明小行星撞擊與恐龍滅絕幾乎同時發生,但大部分科學家們都會強調說,小行星並不是導致大滅絕的唯一因素。

有一些學者認為恐龍是逐漸滅絕的,也有一些認為恐龍滅絕的過程很突然,僅用了幾萬年到幾十萬年時間,甚至還可能更短,並不是在幾千萬年的時間裏慢慢走向滅亡的。

“突然滅亡”的學者們仔細研究了最近獲得的白堊紀晚期的美洲大陸的化石標本,時間跨度為1.46億年~6600萬年前。然後通過電腦模擬發現,事情可能比我們想的更複雜。

斑馬和羚羊是非洲熱帶大草原食物鏈裏被捕殺的經典物種,白堊紀中擔當這一角色的動物是被稱為烏腳亞目恐龍的食草恐龍。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的幾百萬年間,火山噴發、氣溫波動以及海平麵變化都在不斷改變著地表形態。當時在墨西哥灣和北極地區之間有一片大海,將北美大陸一分為二。後來海平麵下降,更多的陸地顯露出來,兩塊大陸間的分隔減小,也就意味著從前分別在兩塊陸地上生活繁衍的恐龍們現在要同場競技了。結果,這些氣候和地形的改變首先使北美大陸上不同種類的食草恐龍的數量急劇減少了。非常不巧,小行星又在這個時期撞擊了地球,其衝擊力可能會引起海嘯、地震、野火或是氣溫波動,更多威脅到食物鏈底端的食草恐龍。繼而,它們的死亡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到以它們為食的其他恐龍。

假如這顆隕石早幾百萬年撞擊地球,那時食草恐龍種類繁多;或是晚幾百萬年,等這些食草恐龍的多樣性有所恢複,恐龍可能就不會滅絕了。打個比方,受到隕石衝擊有點像被車撞,而食草恐龍多樣性較低相當於跛著一隻腳過馬路,這樣一旦被車撞,撞擊帶來的傷害就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