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古渡逍遙津(1 / 2)

廬州(今合肥)傍巢湖而建,明洪武元年(1368),廬州府改屬中書省;十三年(1380)直隸六部;永樂元年(1403)改隸南京。廬州素有三國故地之稱,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在這裏家喻戶曉,逍遙津苑內,張遼塑像橫刀立馬豎於大門口。逍遙津苑建於城內,苑址古為淝水上的一處津渡,千年變幻,這裏已是城中最為熱鬧之地。

傍晚時分,遊人雲集,觀賞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苑內花園水榭懸掛各式花燈,多由細竹篾編製,或用絲綢、瓷器精製而成的花鳥蟲魚,更有將老葫蘆殼削至半透,外繪各種圖案,光彩奪目任人賞玩,遠遠望去,恍若仙境。

張遼青銅塑像前,一藍衫青年負手而立,此人大概二十二、三歲,腰間斜插一物,雖然雙眸在花燈的映照下放著光華,卻難掩一身風塵。青年輕聲讚歎:“張遼將軍鎮守合肥,當年以八百人在此襲擊孫權,打退十萬敵軍,威震天下,就連小孩子聽到他的名字都不敢啼哭。一代大將名垂千古,令人佩服!”

此人正是朱自平。自邊王村出來有兩條路線可前往廬州,一條是乘船,水路一天可到湖對岸的巢縣,再從縣城走官道到廬州,這是邊王村的村民常走路線。另一條是像朱誌那樣沿山路行走,不過山路崎嶇,很少有人走這條線路。

朱自平走的是山路,用布條裹好隕陽鐧,係於腰間,展開輕功飛快前行,三日後的傍晚,遠遠地看到廬州城,方放下速度。進了城,見人成群結隊前往城東北方位,便向路人打聽緣由。那人瞅了他一眼:“年輕人是鄉下來的吧?每年元宵節,廬州府都會舉辦燈會,觀燈賞月,共享太平。”

朱自平第一次出遠門,暗忖左右無事,不如也去看看這場盛會,之後再尋客棧住下。於是向那人拱拱手,向前走去。

此時圓月漸上,苑內遊人如織,朱自平在花燈前緩緩而行,忽聽一陣喝彩:“好!”尋聲望去,隻見前方左側彩燈高懸,燈陣中央豎著一根五丈高杆,上掛九蓮寶燈,再用燈杆挑起無數盞各色花燈。

高杆上一彩衣男子徒手攀爬,身手敏捷,爬至三丈高處,左腿扣在杆上,右腿和雙手展開,狀若飛行。突然那人左腿稍鬆,自杆上快速滑下,隻驚得眾人轟的一聲,離地不到半丈,那人左腿用力扣緊木杆,身體仍是平衡探出。眾人怔了片刻,轟然拍手叫好,朱自平擠入人群也鼓起掌來。

彩衣男子向眾人揮揮手臂,頭下腳上倒立而起,雙手用力身體盤旋升起,近四丈處,他用雙手緊握木杆,身體平伸而出,眾人再次拍起手來。朱自平卻皺了一下眉頭:他隱隱聽到那木杆底座發出“啪”的輕響,便向台前擠去。

男子繼續攀升,那木杆忽然“哢”的巨響,自底座處折斷,緩緩傾倒下來。朱自平一躍而起,向前飛去,伸出雙手緊緊擎住木杆,待男子沿杆滑下後,將木杆橫放台上,拍手躍下。此時眾人驚魂未定,彩衣男子坐在地上,待眾人回過神來,不知剛才援手的人去了哪裏。

朱自平悄然從人群中走出,向湖邊踱去。“兄台,請留步。”朱自平聞聲回望,隻見一錦衣青年跟在自己身後,青年頭戴軟帽,臉色略白,身體瘦弱。青年拱手道:“剛才見兄台仗義出手,救了諸人卻不張揚,實乃俠風義膽,在下欽佩之至。”

“一點小事,算不了什麼。”朱自平轉身離開。錦衣青年緊跟幾步,又道:“在下看兄台風塵仆仆,可否請兄台飲上一杯?”“不用了。”朱自平並不轉身,徑直前走。

青年忙道:“在下敬佩兄台,又見兄台風塵仆仆,這才鬥膽相邀。兄台可知此湖叫什麼名字?”見朱自平停下,青年接著道,“此湖名逍遙湖,乃是淝水古津渡。逍遙湖取義莊子《逍遙遊》,今日有幸在張遼身邊、逍遙湖畔遇到兄台,何不賞臉與在下小飲?”

朱自平本就豪放,聞言不再推辭,點點頭:“那好。”青年甚是高興,領著朱自平來到湖邊。此時湖邊船隻首尾相接,數裏不絕,船上懸燈結彩,船內也是燈火通明,絲竹之音悠然飄蕩湖麵之上。

青年尋了一條小船,向船家付了三貫寶鈔,相當於三兩銀子,船家喜滋滋地接過,功夫不大,端上一盆魚頭豆腐、一盤牛肉和一壇古井佳釀。船家燃起爐火,解開繩索,將船向湖心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