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目前確實沒有急救資源的聯網係統,雖然每家醫院在急診床位已滿後,都會打來電話,通知他們“別送病人來了”,但“每家醫院急診科是否有床位、有多少床位”等情況,急救中心還是無法全麵掌握。記者了解到,北京市衛生局應急辦相關負責人日前已表示,有計劃建設一個覆蓋全市院前、院內急救資源的信息共享係統。然而,這一係統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因為北京大醫院隸屬關係複雜,區屬、市屬、部屬、高校附屬……讓醫院改造現有的信息係統並單獨開出一個端口,同時連接120和999急救中心,需多方協調,還需要資金投入。
另一方麵,“有時候送到哪個醫院,並不是我們說了算的。”李堅韌說,按照規定,急救中心在選擇醫院時要遵循就近、就急、就能力,且符合患者意願的原則。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他們通常都會盡量滿足患者家屬的要求。“然而有時,即使病情緊急不允許,患者家屬也會強烈要求去指定的某家三甲醫院,比如心髒問題認準了安貞和阜外醫院,骨科病就去積水潭醫院,腦外傷一定要到天壇醫院。就算那家醫院說了沒床位,他們都寧可去碰碰運氣,常常對我們說,‘萬一等你開到那兒,正好有床位騰出來呢’。”這讓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非常無奈,隻好在急救車上臨時詢問醫院是否有床位。
這種不得已的“妥協”,往往發生在患者病情還算穩定的情況下。李堅韌說,這種時候他一般會在簽同意書前和家屬特別聲明,如果路上病情加重,馬上就近改去其他醫院。“尤其是心絞痛等疾病,一旦在路上發展成心肌梗死,延誤治療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即使如此,一個簡單的“患者該往哪裏送”的問題,還是讓急救中心承擔著來自醫院和患者雙方麵的壓力。許多醫院長期以來,不斷地和急救中心溝通,表示急診床位已滿,不能再接納更多病患。而很多家屬對急救中心工作人員的建議卻不理解,“明明有更好的醫院,為什麼不讓我們去?出了問題你們能負責嗎?”急救中心的被動,正如甘肅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醫生高道明所說,“去哪家醫院,由家屬指定,我們說了不算;到了醫院,醫院收還是不收,我們說了也不算。”
改變:聯網要建,觀念也要改
李堅韌說,他們送病人時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原本有床位的醫院,等車開到,床已經被占了;本來說沒床位的醫院,突然又騰出床位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屬想去碰運氣的原因。如果能建立急救資源聯網係統,實時更新床位情況,肯定是一件好事。但聯網並不意味著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床位不夠的,依然不夠。”在他看來,比建立聯網係統更重要的,是實現老百姓就醫觀念的改變和急診分級製度的落實實施。
據臨床數據估算,在大醫院急診的患者中,真正需要緊急搶救的不到20%。很多時候,類似外傷破皮、感冒、扁桃體發炎等在社區醫院、二級醫院就能治好的小病,病人都會跑到三甲醫院急診科來。2011年9月,衛生部就公布了《急診病人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擬將急診科從空間上分為“紅黃綠”三區,急診病人按病情輕重分為“四級”,進行區別救治,希望能夠讓最需要緊急救治的病人,首先獲得急救資源。
然而對於這一措施的執行情況,周榮斌隻用了四個字來概括:形同虛設。“在醫患關係緊張的今天,隻要有病人來看急診,我們就不能拒絕,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於是,小醫院急診資源閑置,大醫院床位長期不夠成了常態。有些病人“寧願在協和醫院的樓道裏躺著,也不願去二級醫院的高幹病房。”
就像於學忠所說,大醫院診療水平再高,資源和服務能力總是有限的;相對的,很多二級醫院,甚至部分基層社區醫院也有能力接診。“在很多搶救過程中,由於病情危急甚至有生命危險,‘就近就急’就成為首要考慮因素。”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範達表示。
於學忠建議,老百姓在看急診時,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當心梗、腦梗等急性疾病發作或發生大創傷時,應就近就醫,分秒必爭,抓住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二是當遇到感冒、小的切割傷等一般性、不會威脅生命的問題時,別非得去大醫院,應就近就診;三是急診過程中,應遵循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