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尋找光明
讀書
苟活在霧霾裏,常想起《聖經 · 啟示錄》中的末日圖景:好像大火爐的煙,日頭和天空都因這煙昏暗了。
韓少功《夜行者夢語》:夜天茫茫,夢不可能永遠做下去。我睜開眼睛。我寧願眼前一片寂黑,也不願當夢遊者。何況,光明還是有的。上帝說,要有光。
柴靜,劃著了一根兒火柴,點燃了大眾的怒火,這是上帝說的光麼?
仰望星空,寂靜的幽暗中,捕捉每個星座的閃爍。
李清照《小重山》: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大仲馬《蒙梭羅夫人》:心情憂傷的人往往喜歡黑暗,因為黑暗可以使他們在想象中充滿幻覺。
司湯達《德·聖依斯米埃騎士》:黑暗對我有利,它使我能完全保持冷靜。
海涅:我這發癡的孩子,在黑暗中唱歌;歌聲雖然不很悅耳,卻驅散了我的憂愁。
卡夫卡:如果沒有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會寫作。而在夜裏,我總是清楚地意識到我單獨監禁的處境。
張承誌《靜夜功課》:我習慣了這樣黑夜悄坐。我深深地喜愛這樣。我愛這啟示的黑暗。
曆史的天空,籠罩著比霧霾更黑的長夜。人類的曆史,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苦旅。
《浮士德》魔鬼先生靡菲斯特的話:光明本來生於黑暗。
叔本華:宗教如螢火蟲,為了發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埃利希–諾伊曼《關於陰影的看法》:正是陰影帶來了關於藏在深處寶藏的好消息,帶來了生長在黑暗中、其神秘力量能使嚇人傷口止血的治傷草藥的好消息。
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白晝的光,如何能夠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采《浪人與影子》:凝望更多的,是影子,而非光明。黑暗和包圍著生命的天光將陰影投射到人類靈魂理性的天性裏。
黑格爾《自然哲學》:引起顏色的,是光明與黑暗的結合。純粹的光是黑暗的,就像漆黑的夜色一樣。
海涅《考狄利婭》:在感情黑夜的最幽暗的陰影旁畫出諧謔的最亮麗的光輝來,在最狂暴的行動旁畫出最安謐的靜物來。
廚川白村《缺陷之美》:正因為有暗的影,明的光這才更加顯著的。
培根《論逆境》:一切幸福都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逆境也決非沒有希望。最美的刺繡,是以明麗的花朵映襯於暗淡的背景,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襯於明麗的背景。從這圖像中去汲取啟示吧。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香,通過烈火焚燒會散發出最濃鬱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將在幸福中呈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被顯示的。
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哲學問題的答案可與神話故事的智慧比較:它在魔幻般的城堡裏顯得嫵媚動人;但在白晝,它在戶外看上去僅是一塊普通的鐵。
帕斯卡《思想錄》:如果根本就沒有幽晦,人類也就根本不會感到自己的腐化;如果根本就沒有光明,人類也就根本不會期望補救之道。因此上帝既是部分地隱蔽起來而又部分地顯現出來,這就不僅是正義的而且還對我們是有用的;因為隻認識上帝而不認識自己的可悲與隻認識自己的可悲而不認識上帝,這兩者對於人類乃是同等地危險。
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古巴詩人紀廉《聶魯達這個人》:他的詩像燒灼器一樣在有罪過的人肌膚上燃燒,像火焰一樣在不公正的黑夜裏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