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營企業“走出去”的 路徑選擇和方式(1 / 2)

民營企業“走出去”的 路徑選擇和方式

封麵文章

“走出去”戰略的路徑選擇

英國學者尼爾 · 胡德和斯蒂芬 · 揚將國際營銷活動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多工廠國內經營。即企業在國內建立多個工廠,以多品種提高企業對地區市場的滲透能力。

第二階段是出口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是為了打破國內市場的限製,打開新市場,增加銷售額,維持和提高利潤率。

第三階段是發放許可證和締結技術協議。這種方法可使擁有技術和商標所有權的企業獲 得比較穩定的股權利益,進入成本低、時滯短,但控製成本高,技術和商標的許可方對受許方在產品質量、可靠性和服務標準方麵要進行嚴格的。

第四階段是證券投資。即購買外國公司股票,這可能是公司直接投資的前奏,也可能是長期計劃的組成部分,也可是海外獲利的一種方法,但公司對海外企業沒有控製權。

第五階段是對外直接投資階段。這一階段投入的是企業資本、技術、管理能力、管理思想等一攬子資源,進入程度深,控製性強。

瑞典學者約翰森和瓦德協姆 · 保羅將企業國際營銷進程分為以下階段:第一階段是純國內經營,第二階段是通過中間商間接出口,第三階段是企業自行出口,第四階段是設立海外銷售分部,第五階段是設立海外分公司跨國生產。

而發展經濟學關於對外投資的理論之一是“慢半拍”,即對外投資總是先流向較不發達國家。當一國某行業因本國市場飽和、要素成本上升而出現相對資本過剩時,過剩資本將首先向資本稀缺地區流動,與廉價勞動力結合,以獲取較高利潤。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實踐來看,主要是兩條路: 一條是直接同跨國公司競爭,首先在發達國家站住腳,再向發展中國家進軍,以海爾為代表。另一條則是先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 待擴張到一定規模,再向歐美挺進,以華為、聯想為代表。

結合民營企業實力有限這一具體情況,實力有限的民營企業應選擇能發揮企業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以突破貿易壁壘和降低投資成本,以東南亞、南亞、西亞、獨聯體等國家和地區投資為主, 大力開拓中東、非洲、拉美、南美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 積極向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推進。而具備較強實力的民營企業則可率先走向發達國家市場。

民營企業“走出去”方式的選擇

整體實力有限、規模較小、產業發展層次偏低的民營企業,在“走出去”方式上,可采取從“點”、“線”、“麵”向“立體縱深”方向發展。即先期考察並設立境外貿易網“點”。待項目可行後則設立境外企業,組織生產線或設備出口, 並帶動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形成橫跨兩個市場的出口“線”。然後完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建立營銷和服務體係,形成產品市場“麵”的擴大。如隆鑫、力帆等摩托車骨幹生產企業在“走出去”方麵采用的方式就是先擴大一般貿易出口,逐步走向對外投資,建立境外營銷服務體係,以加工貿易帶動設備和散件出口,深度開發境外摩托車市場。實力強大後,再嚐試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通過兼並和收購等現代對外投資的形式實現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