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營企業“走出去”的 路徑選擇和方式(2 / 2)

民營企業不少是中小企業,要善於尋找“產業空隙”,采取跟隨或補缺戰略,在“走出去”時選擇大企業追求“規模經濟效益”而不願或難以涉足的市場,為大企業提供原材料、生產零部件,提供維護和其他配套服務。有能力的中小企業,還可利用自身經營靈活的特點, 擠進高新技術產業,跳出長期在傳統產業中過度競爭的市場局麵。

為“走出去”做好準備

(1)要營造高素質的人才結構優勢,為“走出去”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證。

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 ,需要具備足夠外語水平的金融財會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在許多剛剛進入外經貿領域的民營企業,不僅海外經營人才,連懂得一般外貿業務的人才也沒有多少,許多外派經營管理人員缺乏起碼的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致使海外經營舉步維艱。民營企業必須吸納培養一批高層次的人才,以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2)要強化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品牌意識,提高海外投資質量。

在“走出去”過程中不少民營企業產品缺乏品牌優勢。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產自中國的產品並不少,但多數是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品,很少有中國品牌,這不利於中國企業實現跨國經營的總體形象和目標。無論境外工農業生產、加工貿易還是國際工程承包,都要注重樹立中國品牌的國際形象,提高企業的無形資產市值,提高國際競爭力。

(3)要強化風險意識,有效規避海外風險。

民營企業“走出去”所處的是與國內不同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和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要建立風險綜合評價預警係統,適時進行風險的跟蹤評估、預警和監視,正確識別風險、衡量風險,采用規避、辦理保險、談判安排等方式協調好企業與東道國之間的利益關係,通過靈活運用金融工具、控製和分散風險,最大限度地實現風險的抑製和轉移,實現“走出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