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認為,並購失敗的企業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其實聯想的偉大,柳傳誌的偉大,並不在於他創建了這麼大的一個企業,而在於他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我們看到,聯想的國際化戰略讓他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並且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一下子顯示出來了,但是好在當家的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認識到整個並購中的問題。即使在2009年,我們從表麵上看來,似乎聯想的國際化終止了,比如CEO給替換了,而且柳傳誌自己親自出馬對管理團隊進行整合。那麼柳傳誌當時做這麼一個重大決定,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柳傳誌在並購IBM這個問題上認輸了,但事實上,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把拳頭縮回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有力的打出來。所以當我們今天看到聯想的業績,從2010年開始屢創曆史新高,並且穩居全球四大PC生產商第二,僅次於惠普。當我們看到這麼一個業績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看到,如果我們對不擅長的並購,能善於總結經驗的話,也能夠把一個壞事變成一個好事。
海外並購,企業文化整合是核心
融合是有階段的:第一階段,聯想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要更多的向人家學習,楊元慶在開會的時候講過,中國人的習慣是,高管裏麵的董事長在點張三發言,李四發言。而美國人的習慣是,在一個會議室裏,大家誰有話誰說,七嘴八舌,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不說話,就被認為是同意。在這樣一個文化上麵,聯想順從了IBM的文化,以後就形成了這樣的規矩。但是時間長了以後,如果聯想的文化不能夠影響IBM,最後就會形成兩張皮,下麵的人不聽你的。在柳傳誌重新接管以後,解決了IBM留下的這些老人的陽奉陰違的問題,把聯想令行禁止的文化重新整合在新的企業裏。這樣一來,聯想原來的文化結合了IBM原來的文化,最後締造出來一種新的文化,讓整個企業又重新有了靈魂。
拓展海外市場要深入了解當地市場
你去兼並別人,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拓展海外市場,那你就要對當地的市場有了解,對當地的消費習慣,製度法規,市場怎麼進入這些情況,都需要有很大的了解。除此之外,有的兼並是為了拿回技術的,就是為了我們的技術服務的。在這一類的兼並裏,更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團隊裏的文化差異,因為你要兼並使用別人的技術,但實際上掌握技術都是人,你要會做人的工作,也就是說你要知道外方這些工程師、技術人員的習慣跟你是不一樣的,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不適應別人,你要習慣於他們的方法。因為隻有贏得了人心,才能贏得技術,也就是說讓人家順利把技術轉移給你。
不是每一個企業、每一種行業都適合采用並購
過去企業為了並購而並購,為了擴展而並購,現在更多的是出於從公司價值角度考慮,從戰略方向考慮,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另外,隨著我們中國在國際地位影響強度的增長,隨著我們自己力量的強大,別人對我們的了解越來越多,使得海外並購相對變得越來越容易了。但有的時候變得越來越多的話,就像投資一樣有時候會過熱,會帶動一些跟風者,跟風者往往會容易忘記前麵的人是為什麼投資,他僅僅是為了並購而並購,這就很危險,不是每一個企業每一種行業都適合采用並購的。
麵對並購,我們還可以選擇小步快跑
在TCL的案例裏,對於未來商業前景和技術發展的判斷,非常重要。聯想的案例裏,企業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在並購時,我們還要麵對很多包括法律上的,包括當地民眾情緒的這樣一些情況。對於這些並購,如果前期的很多工作,沒有做充分的話,不能對當地法律、民情以及當地的輿論環境做出更清晰的判斷和了解,那麼到最後,可能連購並的機會都沒有。當然,我們在麵對並購時,不要那麼衝動,因為很多企業都是小步快跑,一個一個的吃掉一些比較小的、不太容易引起震動的企業,對於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它的風險性要小得多。
成功並購的背後一定要有清晰的戰略
目前中國的企業海外並購仍然處於小學生階段,我們要以非常低調、謙遜、務實的態度來進行海外並購。中國很多企業出去進行並購的時候,他們沒有清晰的戰略,有些是抱著抄底的心態,有的就是為並購而並購,但一個成功的並購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那是很難想象的。其次,在國際並購市場上,無論是並購的中介,還是整個企業的並購人才都極其匱乏,比如當年中鋁並購力拓的時候,力拓為了控製整個並購的話語權,把全球前十大的並購投資銀行簽了九家,這意味著整個的話語權被他控製了,那麼最後中鋁隻剩下雷曼兄弟一家。整個並購市場上,屬於中國的中介機構,屬於中國的公關公司,屬於中國的律師,會計師是非常少的,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總之,並購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不是想當然,不是不做任何工作,不是不算賬,而是需要我們踏踏實實的按照並購的基本的規則,來做非常細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