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帶一路” 為什麼要基建先行?(1 / 2)

“一帶一路” 為什麼要基建先行?

聚焦

“一帶一路”並非化解過剩產能,更多地是讓中國的優勢產能走出去,比如說高鐵、核電、裝備等,包括IT,進而帶動更多的終端需求,連帶整個產業優化和產業鏈的升級。

重化工行業在經曆了過去十年的輝煌之後,現在陷入不景氣局麵。“一帶一路”戰略是否能像很多人想象的一樣能化解中國的過剩產能?

我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對化解過剩產能作用有限。我大致測算了“一帶一路”建設對沿線國家經濟拉動作用和中國的產能轉移,發現以鋼鐵為例,大概隻能化解不到10%。而實際上“一帶一路”建設更多地是讓中國的優勢產能走出去,比如說高鐵、核電、裝備等,包括IT,進而帶動更多的終端需求,連帶整個產業優化,和產業鏈的升級。比如說“一帶一路”互聯互通要修路架橋,要基建先行,比如酒店,那裏麵配備的電器甚至電梯都可以來自國內,所以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需求增加。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經濟不夠發達的所謂“凹陷地帶”還有東南亞一些國家以及北非、東非等一些國家經濟不夠發達,更需要我們的產品。我們國家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優勢,物美價廉,比較適合他們。

就具體的產業而言,“一帶一路”是基建先行,先從道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做起,其次,也包括能源合作以及信息和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等。互聯互通不僅有設施聯通,還包括海陸空層麵以及地下油氣管網等方麵。

投資基礎設施不能隻看回報

我們常說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比較低,比如高鐵,京滬高鐵勉強能盈利不虧損,但遠遠談不上收回成本。那麼投資外國的基礎設施,會不會存在虧本的風險?

基礎設施投資確實是投資大回收期長,也有人在算高鐵走出去到底是怎樣的回收期,到底是如何收回成本。不過鐵路等也算是公共品,有正的外部性,不能單看這一條鐵路的投資回報率。劉英舉了美國的例子,美國修鐵路的時候經濟並不發達,所以采取從股票市場融資,發行債券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此外,鐵路周邊數公裏之內的土地歸鐵路公司所有,這就帶動了美國的鐵路建設,從而帶動了經濟的增長,帶動了整體貿易的增長,所以需要綜合考量。當然中國出去修高鐵,鐵路周邊的土地不可能屬於你,這是人家的國土。但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公共品的正外部性不是用經濟單一指標可以衡量的,所以要算大賬。

有種觀點認為,西部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投資國內,要投資外國呢?

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希望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來發揮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作用,來綜合拉動國內的內需,通過拉動周邊國家的經濟增長,進而帶動國內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