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認識到“一帶一路”的投資風險
以往中國去海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經曆了一些挫折,比如中泰高鐵、中緬水電站都並不是很順利,中國政府有沒有認識到其中的風險?
高層已經認識到了這方麵的風險,對於“一帶一路”的風險需要注意防控,包括國別風險、安全風險等。有些國家和地區要特別注意控製風險,包括地緣政治、投資金融、政權更迭等各方麵的風險。所以,中國這次選擇在博鼇亞洲論壇發布“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也是為了與包括亞洲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討論,充分考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這正是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表明中國要與亞洲各國共建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態度。另外,像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企業走出去,前期都是金融和谘詢機構先行,做足盡職調查,這些也是可資借鑒的地方。
“一路一帶”主力是國家隊還是民營企業?
2013年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比例占到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45%,在“一路一帶”戰略中,我們到亞洲建基礎設施,建橋梁、港口、道路,主力軍會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
對於這個問題,要看具體的項目和行業。具體說來,因為亞投行也是政府間開發性金融機構,首先是投資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基礎設施投資資金大,回收期長,雖然不會限定民企或國企,但根據項目和投資期,國企可能性會大一些。而在其他一些領域則未必,像電信IT領域的華為就不是國企。
絲路基金和亞投行會都引入PPP的公私合營的模式,用杠杆撬動項目,無論是資金還是各方麵都希望民資參與。公私合營的模式可以在項目規劃前期,最開始過程中就有合作的民營資本進入。這是一種政府行為,也是一種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比較靈活。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09年歐債危機之後,歐洲有些政府債務率還是比較高的,有些甚至高於60%的警戒線,不少國家政府都有點捉襟見肘,而中國國內是高儲蓄,再加上接近四萬億的外彙儲備,有這個資金實力,可以轉化為投資,來補充基礎設施建設巨大的資金缺口。中國作為大國,承擔一些為亞洲甚至全球提供公共品的責任,幫助這些國家投資,帶動這些國家的增長,其實也進而帶動中國出口和經濟增長,進而促進全球的經濟增長,實際上這很重要。
“一帶一路”一定會增加中國和東盟及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量,而跨境電子商務,也即網上絲綢之路是我們的優勢產能,完全可以走出去。像波蘭這樣國家特別歡迎中國去投資建造物流樞紐,幫助他們發展物流中心。中國現在有包括“義新歐”在內的13條鐵路通到歐洲,比海運節約接近一半時間抵達歐洲,就是通關很費時間。包括倡導成立的亞投行在內的多邊機構,因為一條鐵路涉及到很多國家,這是雙邊解決不了這些問題,需要多邊金融機構來一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