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 產業發展需要新戰略(1 / 3)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 產業發展需要新戰略

視點

當前,汽車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它也被稱為1:10產業,即汽車工業1個單位產出,可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各環節總體增加10個單位產出。據工信部統計,2014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2372萬輛和2349萬輛,同比增長7.3%和6.9%,已連續6年排名全球第一。目前,汽車工業占了全國機械工業比重近40%,占全國工業比重近10%。汽車產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4000萬人,占了全國城鎮就業人數12%以上,而汽車業稅收也占到了全國稅收13%左右。如此巨大的產業規模和對上下遊產業的帶動作用,其他任何產業都無法比擬。

不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最大困境在於,盡管國內汽車產業總銷量和工業總產值在不斷增加,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增速和市場份額卻在不斷下降,中國汽車市場繁榮背後是嚴重的自主品牌缺失。據社科院《2013年產業藍皮書》披露,2011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利潤僅占國內乘用車企業總利潤的4.7%,95%以上的利潤被合資企業所賺取。此外,外資企業還通過各類知識產權費、高昂的零部件定價權來獲取超額利潤。上述現象的根源在於,中國汽車產業自從走上了“市場換技術”道路之後,核心技術並沒有真正掌握,但卻迅速產生了技術路徑依賴。中外汽車企業事實上形成了市場利益共同體,對中國自主技術、生產係統和品牌價值形成了遏製。對此,中國汽車產業必須調整發展戰略,改變整體上受製於人的局麵。

“自主品牌汽車”的戰略價值

自主品牌並不等同於國產品牌或民族品牌。自主品牌(self-owned brand)是指由企業自主開發,擁有品牌知識產權的控製權和所有權,能夠對品牌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進行自主支配。擁有國外技術也並不意味著就擁有了自主品牌,如果中國汽車企業隻擁有了某個國外品牌的貼牌生產使用權,無論其國產化率多少,隻要其品牌處理權和最終決策權掌握在外資手中,那就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品牌;反過來說,隻要中國企業有能力將國際知名品牌收購並獲得其所有權,那麼這種品牌就是自主品牌。因此也可以說,自主研發是獲得自主品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企業擁有品牌、經營品牌甚至比創建品牌更為重要。需要強調的是,自主品牌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有遠近親疏,本土原創的自主品牌因為寄予了更多國家尊嚴、民族情感和實業理想,因而其品牌價值的權重也最高。

長期以來,中國的汽車產業有戰術而無戰略,注重了市場空間量的積累,但卻忽略了市場發展質的突破。在汽車產業領域,中國注重了技術引進和製造能力提升,但卻忽略了汽車自主品牌的內在價值,放棄了對市場競爭製高點的爭奪。此外,中國自主汽品牌汽車還與國家品牌形象發生了密切關聯,比如,“中國製造”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成了中低端製造的代名詞,以至於吉利這樣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不得不采取“李代桃僵”式手法去收購國外一流品牌。總而言之,中國在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同時,在產業的自主品牌價值領域仍然是個弱國。

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嚴重缺失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在“市場換技術”思想主導下,希望依靠合資模式實現技術引進和產業發展,這種戰略以追求汽車國產化率為標誌,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國字號汽車企業很快就放棄對自主研發和自主品牌的追求。如今,在規模及利益巨大的中國汽車市場中,中國的大型國有汽車企業本應成為扛起民族汽車大旗的“國家隊”,但卻幾乎清一色淪為了世界汽車巨頭的代工。

隨著2010年底刺激消費政策的退出,加之合資品牌產品線不斷下探帶來的壓力,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增速在不斷下降,市場份額下滑明顯。2014年,中國自主品牌驕車銷售277.44萬輛,市場占有率僅為22.42%萬輛,比上一年同期下降5.55個百分點,而該年度銷量排名前十的轎車品牌中,沒有一個是國內的自主品牌。上述信息表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國內汽車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大的落差,在不斷走向邊緣化。技術落後、利潤率低、品質不佳、產能過剩、市場口碑差,成為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認知形象和經營之痛,這也正是中國汽車市場繁榮背後的最大憂患。基於上述原因,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