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一樣的“土豪”(1 / 1)

不一樣的“土豪”

史海備忘錄

作者:清風慕竹

李士謙是隋朝時趙郡(今河北趙縣)人,祖上就非常富有,用現在的話說是個土豪。自古以來,土豪多分兩種:一種摳門,裝得比窮人還窮;一種任性,花錢比皇上還衝。李士謙介於兩者之間,讓人有點看不懂。

李家是豪門旺族,按照以往的傳統,每年到了春秋兩個社祭日,都一定大擺宴席,肉山酒海,讓客人們盡情一醉。可在李士謙當家之後,卻為之一變,宴會是照常舉行,不過最先端上來的卻是黍米。黍米在北方是雜糧的一種,俗稱黏米,類似高粱米,碾成麵炸年糕可以,做成米飯卻有些難以下咽。麵對眾人的不解,李士謙說:“孔子稱黍米為五穀之長,荀卿也說吃東西先吃黍米,古人所崇尚的東西,難道能違背嗎?”滿院的吵鬧聲瞬時靜止下來。退席之後,許多人都反思說:“見到君子以後,才發現我們這些人的道德不夠高尚。”

李士謙家裏不是沒有錢,但他不光這樣要求親族,自身更為節儉,衣服沒有綾羅綢緞,食物沒有山珍海味,就跟一個普通百姓差不多。他不是不舍得花錢,相反,他花起錢來還相當大方。家鄉有人辦不起喪事,不管有無血緣關係,他都會親自接濟,幫助辦理;有的兄弟分家,因為財產不均而鬧上公堂,他聽說後,也會拿出自己的財產,補給分得少的,以讓他們兄弟和睦。

給別人花錢,李士謙不止豪爽,有時候甚至還很任性。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貸給了鄉裏人,碰巧趕上災荒,秋天莊稼歉收,借糧的人還不起糧,隻好來到他家道歉。李士謙說:“我家的餘糧,本來就是打算救濟用的,哪裏是為求利的呢?”於是,他命人把所有欠糧的人都叫來,當著大家的麵,把所有債契都燒掉了,之後對大家說:“這下債全都清了,你們不必再想著這件事了。”

紙的債契燒毀了,人心的賬本卻還記得清清楚楚。第二年,莊稼豐收,那些借糧的人都爭先恐後地到李士謙家還糧,李士謙堅決拒絕,一粒糧食也沒有收。

後來趕上荒年,趙郡餓死的人成千上萬,李士謙竭盡家裏所有,每天都熬許多糜粥,施舍百姓,救活了許多人。等到春天的時候,他又拿出上好的糧種,分給貧苦的農民,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都感動不已,提起他時禁不住淚流滿麵。

有人對李士謙說:“你靠這些善行,積了許多陰德,來世會有好報的。”李士謙卻回答說:“陰德是什麼?陰德就像耳鳴一樣,隻有自己能聽到,別人都不知道。現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裏算什麼陰德!”

一個真正的土豪,不是看他怎麼有錢,而是看他怎麼花錢;一種有品味的任性,應該是為人而不是為已顯豪氣,露闊氣。這樣的土豪,才讓人看得爽,看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