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利用創造中的心理要素來提高物理教學(1 / 1)

淺析利用創造中的心理要素來提高物理教學

教研探索

作者:李富才

國際科學教育改革關注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做”科學,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科學教育也開始注重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經曆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分析科學發現的心理要素會給中學物理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科學發現中的創造力

科學發現是一種創造。王極盛在《科學創造心理學》中將“科學創造按照發現事實還是創造出產物劃分為發現和發明”。他認為,“科學家創立新的學說、新的理論,屬於高水平的創造性活動”。王極盛比較了創造型科學家與一般科學工作者的特征,認為在智力因素方麵,科學創造人才具有更高水平的思維能力、獨立思考、分析能力、聯想能力、判斷能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綜合能力、思維靈活性以及觀察力。在非智力因素方麵,科學創造人才在事業心、勤奮、興趣、責任心、求知欲、進取心、意誌、自信心、意誌頑強性、情緒穩定方麵表現得更好。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激勵學生的成就動機;讓學生從思想上獨立,獨創性的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保持靈活的思維、大膽的懷疑和聯想;啟發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判斷方案的優劣;鼓勵學生親手實驗;培養學生堅定的意誌力,和穩定的情緒。

二、科學發現的動機與人格

吉爾福德認為“具有種種必備能力的個體,能否能產生舉有創造性質的結果,不僅取決於是否具有創造力,還取決於動機和性格特征”。中學物理教學中分析學生的動機與人格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意誌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便於教師對學生動機和人格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培養。可以通過挖掘學生在生活中的困惑,明確問題和需要;確定其中的關鍵因素,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知識幫助學生解釋現象、解決問題。

三、科學發現的洞察力

卜曉勇,毛加興通過對DNA分子結構發現案例的梳理,探討科學發現過程中一些重要的因素。認為“強烈的興趣與執著的追求、敏銳的洞察力等要素是現代科學做出重大發現所必備的”。 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在物理教學中洞察力對學生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物理學科的抽象性要求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建立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確立事物及其因素之間的本質聯係。教師應該提供學生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培養學生對有效信息的敏感性;要求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和判斷。

四、科學發現的想象力。袁維新在《科學發現的多元解讀》中認為,“科學發現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其作用必須通過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形式具體地體現出來,其中尤其是通過誘導創造性思維的精華部分——靈感、想象、與直覺發揮作用而曲折地體現出來。創造性思維的成果是既存知識的重組,在知識重組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機製是二元聯想,即兩個思想或理念,原來是無關的,最後被連結成為相關,而產生創造性”。

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提出構想和假設;延緩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案是判斷或取舍;鼓勵學生進行二元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