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識字能力(1 / 1)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教研探索

作者:魏青林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和聽話、說話也有緊密的聯係。識字教學質量關係到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研究識字教學,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一、堅持以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為重點的識字教學

集中識字是我國傳統識字形式。一般是先用比較短的一段時間集中識一兩千字,再讀文章。有的識字教材編成了短句,如《三字經》就是由音韻和諧的語句組成的。集中識字的方式也因字而異,日趨多樣化。主要形式有“看圖歸類識字”、“基本字帶字”、“以詞句帶字”、“形聲字歸類”、“會意字歸類”、“反義詞歸類”等。以集中識字為主的教材,多采用“基本字帶字”的形式。如果學生已掌握了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也有助於理解字義。再利用基本字加偏旁的方法記憶字形,在識字過程中就提高了識字效率。分散識字是各年級的識字量逐步增加,到高年級仍有大量識字任務。目前,分散識字方法已不存在,因為這種排列方法很難體現識字是閱讀的基礎。

二、運用漢字構字規律指導識字教學

漢字分獨體字與合體字。二者之間有密切聯係,合體字大多由獨體字及偏旁部首組成。學生在學習獨體字和一些合體字的過程中,掌握了漢字筆畫名稱、筆順規則、偏旁、間架結構等知識。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觀察、分析、記憶字形;並結合所學的字,從筆畫分析逐步過渡到部件分析、結構分析。用比較的方法區別形近字在字形上的細微差別,要鼓勵學生用自己認為適當的方式分析、記憶字形。隨著識字數量的增加,學生掌握的構字部件——偏旁和獨體字越來越多。學生學習生字時,就要引導他們把生字和熟字或熟的偏旁聯係起來,逐步掌握觀察、分析、記憶字形的方法。“什麼加什麼是什麼字、什麼減什麼是什麼字、什麼換上什麼是什麼字、什麼和什麼合起來是什麼字”等。如“寸”加“走之兒”是“過”, “誰”字的言字旁換上“土”字旁是“堆”字。這“加、減、換、合”的方法,也是觀察、分析、記憶字形的思維模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字中沒有學過的偏旁、部首和新的組合方式上。如學生已學過“吃、吹、聽、唱”等字,口字旁在左半邊已成一種定勢,當學生學習“知”字時,就要讓他們注意到“口”是“知”的右半邊。和以前學過的“口”字旁的字不同。

三、調動學生積極性,使識字課充滿情趣

識字教學中教師如果機械重複地講述字的結構、筆順、字義等,學生自然學得沒興趣。如果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把學生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發現新知識,充分體會做學習主人的快樂,那麼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讓學生編順口溜進行識字教學。另外,還可以用“自己考自己”、“小組競賽”等多種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課堂氣氛中發展思維、提高識字能力。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識字教學,尤其是用電腦識字,可將漢語拚音、學漢字與電腦結合起來,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