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如何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堂(1 / 2)

淺談如何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堂

教學技術

作者:汪陽

【摘 要】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是通過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而達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以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活動。

【關鍵詞】音樂;互動;審美;技巧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是通過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而達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以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活動。音樂新課程中提倡讓學生自主的喜歡音樂課程,讓現在的音樂課堂變得千姿百態。

1 師生間的互動是學生喜歡音樂課的前提

音樂課是一種審美活動,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步驟。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的改革給我們的音樂課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仍然是個通病,在音樂課堂中,音樂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缺少師生互動的現象仍然存在。一個人的情緒是極具感染性的,人們的情緒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在課堂上,教師的情緒應該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不同的教學情緒收到的教學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老師主動的為大家起個好頭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可能此時的課堂就會變得活潑,而學生們如果參加活動不積極,此時老師采用消極的態度,可能活動就沒法再繼續進行下去。在我看來學習應該是非常快樂的,所以作為老師的我,時常提醒自己要把快樂帶到課堂上,帶給我的每一位學生。目前教育界大力推行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新課程的全新改革旨在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怎樣才能做到呢,關鍵在於課堂中“教”與“學”,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教”與“學”的配合默契度,怎樣來提高兩者之間的默契度還值得我們繼續總結、研究。一次在網上看到一篇調查文章,看到一個個學生都那麼討厭音樂課,對音樂課是想愛不能愛,看到他們那麼幼小天真的心靈裏充滿了對音樂課的無奈,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音樂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課,應該是給學生更多的樂趣和更多的美的享受,怎麼就變成無聊的、令人討厭痛恨的課呢?是學生對音樂課的的要求高嗎?學生又需要怎樣的音樂課呢?放眼看一下我們音樂教師的音樂課,在上公開課時,可以說各個都是很不錯的、好樣的,那都是精心準備了好久,花了好多時間和精力去反複修改、試教換來的,這樣的課當然是好的。可是再看看音樂教師平時的音樂課,與公開課相比,真的是相形見拙,相差很遠。這樣的音樂課學生怎麼可能從中感受快樂,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美感呢?也當然不會受學生們的喜歡。可是學生又需要怎麼樣的音樂課呢?其實也簡單,就是讓學生不覺得無聊、讓學生不覺得枯燥、在音樂課中能夠自主的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之中來,與同學愉快的合作,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我想這就是學生所想要的音樂課,也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

2 加深訓練技巧

現代學生受到了流行音樂的影響,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於模仿演唱者,但並不能真正領會到演唱方法的科學性.這已經成為音樂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在《絢麗的世界音樂》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嚐試,課前播放俄羅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錄像,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沒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沒有技巧。通過錄像和問題引起學生興趣,並導入世界音樂歌唱這一章節的教學。在欣賞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時話筒的使用上也有變化。通過欣賞與提問這個環節更容易進入到正常的教學內容上,並讓學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喜歡唱歌的學生是大多數,很多學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賽,例如,藝術節係列活動之一“班班唱”活動,要求每個班必須參加。其實要求每個班都唱到專業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這種合唱活動能夠調動學生歌唱的積極性。所以通過一係列的引導,先讓學生對歌唱方法產生興趣,而不是局限於對通俗歌曲的模仿,學生平時唱歌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中低音區模仿歌手很像,但到高音區就變成了聲嘶力竭的喊唱,喊出的聲音自己都覺得很難聽,長時間這樣去唱歌是對聲帶的極大傷害。此時我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學會一些簡單的常識來保護好自己的聲帶,這樣激勵性語言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發聲原理和演唱方法的講解曆來是很枯燥的,但是利用當今時代特點並抓住學生特點來引導學生,讓他們了解保護聲帶的重要性和掌握正確歌唱方法的必要性,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有了這些內容做基礎,之後的聲樂訓練就變得容易起來,演唱方法也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欣賞聲樂作品時,學生更能準確判斷出演唱方法和形式,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人聲的美妙以及豐富的表現力。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特有魅力的,不要盲目的模仿別人而忽略了獨一無二的自己。運用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使學生增強聲帶保護意識,不再毫無顧忌的演唱流行歌曲,對於變聲期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聲樂基礎訓練,就像修高樓打基腳,基礎不打牢、不打紮實,是修不起來的。學習聲樂往往都有急於求成的毛病,都喜歡和別人比,老師也有拔苗助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學習進步快,心裏便著急,心裏一急便急於求成,結果誤人子弟。聲樂教學一一定要循序漸進。在基礎訓練過程中,一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聲樂審美觀和正確的聲音感覺(包括內心聽覺和內心感覺)。二是,先從學生唱得最好的一個母音開始訓練,逐漸過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即能“張口就來”。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在進行基礎訓練時,千萬不可光“練聲”不“唱歌”。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安排豐富的曲目讓學生唱,要認真分析作品,教學生充分表現好每一首樂曲,哪怕是很簡單、很小的聲樂作品,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四是鍛煉學生正確的運用歌唱氣息。在氣息練習中,有的人喜歡專門教學生先找氣再發聲,這樣往往造成學生找到了氣息,但氣息疆硬、不靈活、唱歌呆板,我們不妨讓學生在歌唱中找氣。其實,歌唱氣息是本能的,情緒有了,狀態對了,激情來了,氣息自然就有了,千萬不可故意深呼吸。如教唱第十三冊《青春舞曲》時,我先引導學生交流新疆維吾爾族的相關信息。接著,我請他們欣賞一段新疆優美景色的音像資料,使學生有進一步的感性認識,而我聲情並茂的演唱歌曲《瑪依拉》,使學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有“我要學”的興趣。在教唱歌曲時,我啟發學生用競賽的形式識譜學歌。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歌也學會了,教學效果自然更好。處理歌曲時,我請他們分組討論,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討論中,學生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此時我優美的範唱,又會使學生比較出他們演唱中的不足,用更準確的歌聲表達出情感,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力。結束教學時,我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與作品有了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