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倒幕行動當中的熱血青年,到官府開始推行維新的時候已經是成熟的中年人士了,這些人身居高位,致力於國家的西化。日本的維新比清國要更全麵一些,清國睜開眼睛看世界人似乎也有不少。林則徐看到了西洋的堅船利炮,敵人武器方麵的優勢讓林則徐相信,即使嶽飛在世,也於事無補。魏源則是介紹了西洋各國的情況,他著的《海國圖誌》對於了解西洋有重要價值。
可惜清國掌權的精英們不屑於了解西洋,即使自己在戰場上吃了敗仗,和洋人簽訂了城下之盟。清人的自尊心非常強,他們的自尊心不是來源於自身的強大,而是來源於良好的自我感覺。中國過去的強大和光榮造成了很大的慣性,他們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郭鬆燾奉命去西洋擔任大使,他把自己的見聞寫成奏章寄回國內,結果激起了軒然大波,這位郭先生把西洋描述的非常美好,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清國似乎像是野蠻人的國度。
這就好比有一些君王,他們的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誰要是敢指出他們的缺點,這位仁兄的腦袋很可能就真的搬家了。郭鬆燾被清流罵的灰頭土臉,他們有力的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心,拒絕了真相。當時的清國,其實很想安徒生童話裏的那個不穿衣服的皇帝,誰要是敢說出實話誰就不愛國,為了向自己的國家表忠心,大家都說假話,要是哪一個不長眼的敢說真話。清流肯定會群起而攻之,讓這個人如同被丟進茅廁一般,名聲臭到極致。
對於如何對付清流,那些實幹型的官員大多束手無策。曾國藩就吃過這些人的苦頭,然後是李鴻章。清國人,包括後來編曆史教科書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誰簽了賣國條約這一點上,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是誰讓大清國的朝廷腐敗無能,是李鴻章嗎?是誰讓清軍在戰場上一敗塗地,是李鴻章嗎?清國為什麼要跟別人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難道是李鴻章造成的嗎?設想如果是打了勝仗,清流們還會讓李鴻章去簽訂條約嗎?
李鴻章當然不是完人,但他絕不像清流們所形容的那樣,是一個專以賣國為己任的賊人。為了拉攏清流,經李鴻章舉薦,清流當中的頭麵人物張佩倫被委以南洋水師提督的重任。當自己成為一名軍官之後,他立刻變成了一位熱愛和平的人,當敵軍靠近馬威海港的時候,他沒有打算用炮艦去迎接他們,而是準備了美食和音樂。全軍覆沒之後,他回到了京城,他從清流當中的魁首,變成了人人唾罵的臭狗屎。可以這樣說,清國推行維新失敗,清流功莫大焉。
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日本沒有這樣的清流。日本社會的主流主張西化的,天皇帶頭開始西化。清國一開始辦洋務,建立工廠,開設學校,創立海軍。可官府中始終存在一種平衡他們的力量,隻要他們稍微遇到一點挫折,這些人就抓住機會極力攻擊。日本主張西化的第一人是天皇,他們有福澤俞吉這樣的思想家,也有像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這樣老練的政客,也有像西鄉隆盛這一類誌士,還有像東鄉平八郎這樣出色的將軍。
明治朝是一個光彩奪目的時代,日本第一次真正打敗了中國人,中國第一次在日本人麵前表現的如此脆弱,清兵一觸即潰、望風逃竄,堂堂中國的朝廷,居然向蕞爾小國委屈求和。這種丟人現眼的使命又交給了李鴻章,當初拒絕給海軍撥款的人,堅持挪用軍費給太後修園子的人,他們為什麼不去跟日本人談判,為什麼又是李鴻章?中國人在很喜歡去嘲笑李鴻章的懦弱,既然李鴻章如此不堪,大清為什麼不派那些清流去談判呢?簽訂了賣國條約,你們都罵李鴻章,當初要求給海軍增加撥款的時候,清流為什麼都不站出來支持呢?
如果你去街上問日本人,你希望生活在明治時代,還是願意生活在現在,大概很有人願意回到那個時代。明治時代的人們雖然理論上大家都可以受教育,實際上還是有許多人沒辦法接受教育。佃農家的孩子很早就去給地主家工作,九歲的小女孩就要給人家當保姆。嫁給佃農的女人是不幸的,因為大家沒有什麼文化,精神極度空虛,唯一能夠愉悅身心的大概就是那種不體麵的娛樂。可這種娛樂是造成後遺症的,越是佃農家,似乎生出來的孩子越多。
佃農的體力是有限的,種的地又少,每年的收成不固定,就算是豐年,交了地租,還了舊賬,剩下的糧食就沒有多少了。因為沒有錢,佃農的情緒總是受壓抑的,這樣他就會把氣撒在自己的女人身上,隻要不是顏回,這種事很難避免,何況這是個壓根就不識字的男人。因為孩子生出來的容易,他們也就不怎麼當回事。女孩子還沒有成年就讓她嫁人了,這樣就少一張吃飯的嘴。更有的父母幹脆等孩子大一些就把她賣給人販子,也許她會被轉賣到織女店做織女,也許會賣給大戶人家做傭人。佃農的日子苦,工人的日子也不容易,他們沒日沒夜的工作,卻掙不來幾個錢,生了一堆孩子卻愁的養不大,為了給長子娶媳婦,家裏的女孩子就要被犧牲掉,許多女孩子被送到織女店工作,掙這種不體麵的錢,還要往家裏寄錢,幫助哥哥蓋房子,娶媳婦。
當然有時候家裏的男人太窩囊,老婆翻身做主人的狀況也會出現。但是她的思路跟丈夫不會有很大的區別,女孩子不是去做苦力,就是去做織女。還是要寄錢給家裏,還是要幫助哥哥蓋新房、娶新娘。丈夫強勢的時候,是丈夫那妻子當撒氣的工具。妻子強勢的時候,丈夫就是她撒氣的工具。這是男女易位之後所產生的唯一的不同。明治年間以及之前的時代,社會上普遍使用童工和女工,不過明治年間較之前更為泛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