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回:紀子妃街頭遭橫禍/小皇爺酒肆敘愁腸(1 / 3)

瑪格麗特心提到了嗓子眼,黑田正男一臉嚴肅的說:“很快就要開學了,之後我來這裏的頻率會降低,希望你有心理準備。”瑪格麗特笑著說:“當然要以學業為重,你放心的去吧!我這裏你無需擔心,我會把事情處理好的。”黑田正男說:“你能這樣想我真的很高興,雖然我已經適應了一段時間,畢竟沒有開始上課,還有許多困難等著我去克服。”瑪格麗特雙手合十,閉著雙眼低聲說:“希望你能順利的完成過度,盡快適應在這裏的學習生活。”

兩個人度過了一個安靜的下午,黑田正男離開之後心裏開始犯難,要不要繼續這段戀情呢?實際上距離開學還有一個星期,他需要在開學之前把這個問題想好,之後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瑪格麗特本人身份卑微,這其實不算什麼,關鍵是她擁有一個身患重病的母親,不知道為什麼,這讓他感到不安。平心而論他如果想要幫助瑪格麗特隻是舉手之勞,然而他沒有這樣做,原因自己都說不清楚。開學的那一天他很早就去報名,之後取得與日籍留學生組織的聯絡,之後再去結交當地的同學。見到還未相識的同學,先很有禮貌的打招呼,如果對方碰巧也有閑暇時間,兩個人可以坐在一起盤個道兒。這就好比一位身懷絕技的人來到江湖之上,見到江湖中人,少不得要跟對方交一交手,這樣試探對方的深淺,這樣的交手往往點到為止,誰要是贏了還得拱手說:“承讓。”

如果在這樣的比試當中你總是獲勝,慢慢的你在江湖上的名聲就會傳播開來,你以後出現在江湖上,隻要報出自己的姓名,對方就會對你肅然起敬。當然如果你贏的太多了,名聲太大了,自然會有人主動來找你比試,你會不堪其擾,如果僅僅是比試還好,最恐怖的是有人為了獲得天下第一的名號不擇手段,他們會布置許多陷阱等著你來闖。在校園裏盤道則要簡單的多,無非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說一說自己的專業,如果你的見解非常的美好,人家自然會服你,要是你沒什麼好的見解,你盡管去服別人就好。人要有成全別人的美德,隻有這樣有一天別人才會來成全你。

比方說在某個場合,大家隻是排隊說出各自的看法,卻沒有一個人在意別人再說什麼,這樣會很麻煩。有時候傾聽比表達更重要,你善於傾聽,才能夠準確的知道別人的想法。你知道別人的想法,才能夠更好的傳播自己的主張。假如一個人對別人的想法一無所知,隻顧自己口沫飛濺、滔滔不絕,這樣是不好的,因為你不久之後就會產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對牛彈琴不是牛的錯,是這位彈琴的仁兄精神出了問題。屈原是中國的一個大詩人,聞仁獨立創作詩歌,可能周朝之初就有了。

然後這些人都多不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屈原不僅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屈原之所以成為幸運兒,其中有許多偶然的因素,當然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包括:一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給了很高的評價,二是屈原的死跟端午節建立了聯係。無論是誰,一旦跟傳統節日掛鉤,這個人一定會家喻戶曉。必然的原因是屈原的作品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色彩,與之前留下來的有其他文人獨立創作的詩歌大不相同。每個人其實都有三種形象,第一是自己感覺的形象,第二是別人的感覺形象,第三是真實的形象。屈原自己覺得自己非常的委屈,覺得舉世混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聽說楚國都城被攻破,他選擇了自盡。

對於這種自我感覺,儒家是認可的。這個問題如果丟給道家人士去評判,觀感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大王信任你,你就盡心盡力去輔佐他。如果大王不相信你,你就應該離開大王,去過自己的日子。大王不相信你,你卻硬要湊上去,人為什麼要這樣不自愛呢?大王如果因為自己的過錯倒了黴,那完全是他自作自受,你何必尋死覓活的呢?至於楚國都城被攻破,跟你有什麼關係?人似乎應該愛自己的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這個國家並不尊重你,更不能理解你,因為不能夠接受你的主張而滅亡,你不應該隨之滅亡。就像管仲一樣,公子糾可以死,老子不能陪你去死,因為老子還有很重要的事要做。就像魏征一樣,主公可以不停的更換,你死了關老子什麼事,你又沒聽老子的主張,老子為什麼為你陪葬。

由此看來,屈原感到委屈甚至要走上絕路,至少超過七成的責任要歸在他自己身上。兩國相爭總有輸贏,如果能夠認清形勢、丟掉幻想,或許事件會少一個滿腹牢騷的詩人,多一個深不可測的謀士。黑田正男不想做屈原,他更遠自己是一位了不起的謀士。不過細想起來,也不能都怪屈原,屈原走上這條道跟他的經曆有關。此人與楚王是同宗,兩個人關係應該曾經非常的要好,當有一天楚王開始疏遠他的時候,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因為他對楚王一往情深。有人曾經大膽的預測,屈原可能與楚王是戀人,這樣的猜測隻能停留在猜測這個層麵,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能支撐這樣的結論,否則司馬遷也不會把他說成是一朵花。

美國人與英國人很不一樣,雖然他們在曆史上是一家。英國人狡猾、拘謹,美國人則不一樣,他們很願意把自己想象成英雄。在美國曾經上演這樣的故事,有一位患有絕症的小孩,他很想成為拯救美國某個城市的英雄。於是包括大頭目在內的許多人都行動起來了,一起安排了一出好戲讓這個小孩當男主角,他非常順利的完成了任務,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英國人心中最大的英雄永遠是女王。

佳子的到來,對於紀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利好。盡管這會增加她的負擔,但她還是覺得很開心。這種開心是很複雜的,她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無事,卻也希望孩子能留在自己身邊。長期以來,佳子一直是一個話非常多的人,除非在很嚴肅的場合,否則她很難保持沉默。然而現在她坐在那裏幾乎像是沒有這個人一樣,麻生道子感覺的這樣並不是個好辦法。她建議紀子應該尋訪加拿大當地的醫生,說不定會有不錯的辦法。麻生道子走了,紀子沒有辦法送行,隻要不是在工作,她就陪在佳子身邊,工作的時候,她就拜托房東太太幫忙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