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述研究不同的是Heath,Huddart和Lang(1999)通過對雇員的股票認股權就行檢驗後發現,若當前股票價格超過去年最高的股票價格產生盈利時,雇員執行期權的可能性增大。Taylor等(2000)驗證了處置效應在新西蘭的存在。Genesove and Mayer (2001)驗證了美國波士頓市中心20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市場也存在處置效應。從以上可發現,不隻全世界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存在著處置效應行為,房地產市場、期權、權證的交易過程中也存在這種投資行為特征。
(2)國內文獻綜述。我國對處置效應的研究起步較晚,並且在方法的選擇上與國外也較為相似。較早研究處置效應的國內學者是趙學軍和王永宏(2001)。作者搜集了1998年7月1日到2000年12月25日我國一個知名證券公司某大型營業部約1萬個投資者賬戶的全部交易信息,采用與Odean(1998)基本相似的方法,來研究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處置效應。結果發現:中國的投資者的確存在較早賣出實現盈利的股票而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趨勢,並隨著氣候季節的不同而不同。並且這樣的一種趨向與國外的投資者相比更加的嚴重,這也說明了中國的投資者確實是不理性和不成熟的。呂嵐和李學(2002)同樣收集了我國一個證券營業部從1998年至2000年投資者賬戶的交易記錄,並對這些賬戶分成三類後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我國投資者存在著賣盈持虧損的傾向。
以上文獻所使用的都是Odean(1988)的方法,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基於交易量來研究。孫培源、施東暉(2002)利用從1992年1月2日到2001年12月29日上海A股股票的日收盤價交易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收益類股票的交易量是大於虧損類股票的交易量。高雷、何少華和宿成建(2005)發現在股市上升階段時的交易量是明顯大於下降階段,說明了處置效應的存在。
實驗、問卷調查或回歸也被一些學者采用來檢驗處置效應。方立兵和曾勇(2005)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確定了最近買入價最可能成為投資者判斷盈虧的參考點;然後搜集一個證劵營業部從2000年4月1日到2002年12月31日所有交易記錄,研究後發現:中國投資者更加傾向於長時間的持有賬麵處於虧損的股票,而賣出賬麵處於盈利的股票。還有一些其他學者,如何基報和魯直(2006)、翁學東(2008)、李紅和柯永紅(2009)、周銘山、周開國和張金華等(2011)、姚舜(2012)、王濟平和俞慧婷(2013)等也使用了實驗方法來驗證處置效應。
四、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對大量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都對處置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試圖對其的存在進行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當然,前人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缺陷,但卻為後人對處置效應的繼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Shefrin and Statman.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5,(40).
[2]Odean.Are Investor Reluctant to Realize their Losses[J].Journal of Finance,1998,(53).
[3]趙學軍,王永宏.中國股市“處置效應”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4王強鬆.中國股市中個體投資者處置效應的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