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數民族自治縣經濟發展差距分析(2 / 2)

三、縮小少數民族自治縣經濟發展差距的對策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突出特色。從以上分析來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自治縣的產業結構與發達地區存在差異。大部分自治縣仍是傳統經濟占據主要位置,第一產業所占比例較高,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因此必須加大產業結構調整。一是要利用當地富裕的能源和礦產來帶動各自治縣經濟發展;二是要借助自治縣的區位優勢來發展自己的新型產業,有的地區可以發揮畜產品的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三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和文化旅遊資源,發展特色旅遊產業,帶動自治縣的經濟發展。

(2)堅持“富民為本”的發展原則。縣域經濟屬於民生經濟,必須堅持走“富民為本”的發展道路,把“富民”和“強縣”相結合。要想提高自治縣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少數民族地區由於人數較少,因此在衡量時應該把人均指標而不是總量指標作為考察的指標。同時各自治縣之間由於地理差異較大,生產和生活成本不同,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在提高經濟總量的同時要不斷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條件,這樣才能提高自治縣的經濟發展水平。

當然,除了以上兩點之外,還需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少數民族自治縣之所以會落後於其他地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知識能力欠缺。掌握知識和技術的人力資本才能不斷創新,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能帶動一個地區的發展。自治縣人民的教育水平雖然比之前有進步,但與其他地區相比還是比較落後,因此要提高自治縣人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鼓勵高知識高素質的人才向少數民族地區流動,帶動整個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提高。

總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全國其他縣域在經濟總量、經濟發展速度、產業結構等方麵都存在差距。我們要製定相關的扶持政策,通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來縮短這個差距,以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健英,王曉倩.少數民族自治縣經濟發展差距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1,(10).

[2]張錦鵬,董雁偉.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成就與差距分析[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09.

[3]曾昭平.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8,(03).

[4]施克誌.找準差距尋發展——寧夏與其他少數民族省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J].共產黨人,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