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眸社保十年路(1 / 2)

回眸社保十年路

本刊·薦

作者:陳木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於社會保障的內容非常多,主要體現在報告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重點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全麵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人才工作;人事製度改革;勞動關係建設等。

黨的十六大以來,是社會建設提速、社會進步更加顯著的十年,是我國社保體係建設迅速推進的十年,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覆蓋城鄉居民的新型社會保障體係已經形成。

從無到有實現“零”突破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係統扶植進入快車道,扶植速度、公共投入力度均史無前例。作為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中國麵臨世界上最為繁重的社會保障壓力。無論是建章立製還是擴大覆蓋麵,無論是提高保障水平還是增加保障投入,中國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保障之路。

十年來,中國社會保障製度實現了眾多“零”的突破: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啟動;2009年,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啟動;2010年,《社會保險法》出台,填補了我國社保立法空白;2011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啟動,填補了我國養老保險製度最後的空白;2012年,國家提出了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到年底實現製度全覆蓋的目標,這標誌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係的主要製度將全部建立。

從陌生到熟悉,醫保改變了生活

陳奕迅有首歌唱道:“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雖然這首歌說的是戀人的聚散離合,但也唱出了許多人從無社保到有社保後生活的轉變。福州的郭女士就是其中一個。

1999年,郭女士是某省直機關單位的臨時工,每個月除了包吃住以外還有一千多元的工資,在那時這樣的收入也算不錯。但是因為是臨時工,所謂的退休金以及看病報銷等無從談起,人們對社會保險也是毫無概念。那時候的人們看病基本由自己全額支付,家庭條件較好的則會為自己買份商業保險,以防天有不測風雲,家庭條件不好的則別無他法,生病意味著陷入貧困。而這不幸恰恰降臨在郭女士身上。

1999年的冬天,郭女士還記得那天從醫院看到檢查報告後心裏的那份焦慮與無奈。原來郭女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醫生建議采用手術治療,但是手術費用高達萬元,這對像郭女士這樣年收入不過三萬元的家庭而言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考慮到治療費用以及孩子還小,丈夫如果放下工作照顧自己那麼家裏則少了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別無他法,郭女士隻得選擇了藥物控製。盡管如此,一直不能徹底治愈的病情,還是讓郭女士感到壓力重重。

有幸的是福建省在2001年全麵實施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這成了郭女士一家的救命稻草。在單位給郭女士辦理了醫療保險之後,2003年郭女士終於在醫院順利完成了手術,並且大部分的醫療費都得到了報銷。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剛剛實施的陌生,到如今對各項社會保險了然於心的郭女士而言,算是真正見證了我國社保體係一步步完善。“現在我不僅有醫保,還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以前隻有吃皇糧的才能享受到的社保已經降臨普通百姓家了,現在我全都享受到了。現在我隻要拿著醫保卡,不管是大病小病,購藥或者買營養品都非常方便。相信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社會保障工作,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定越過越好。”郭女士幸福地說道。

老有所養,情暖夕陽

老有所養一直都是我們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但是由於缺少社會保障,一段時期以來,不管有錢沒錢,國人總是對生活充滿不安全感,焦慮症幾乎成為我國各階層的通病。“50歲之前靠雙手,50歲以後靠老天”的擔憂折磨著人們的神經。

群眾的感受正是國家決策者的關切所在。2002年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醫療救助、城市醫療救助、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農村低保、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農村五保供養等製度建設,並開展了新農保試點等工作。

根據新農保政策的規定,年滿60歲的農村老人,無需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用即可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年近70的閩侯縣老人陳雲開談到新農保可是嘖嘖讚美。“我現在每個月都能領到55元錢,你別看這數字不多,但對我的生活可是有大大的影響。因為自己種菜,每個月的生活成本不算很高,這55元足夠滿足我生活所需了。為了方便聯係,孩子給家裏安裝了電話。你看,不打電話每個月都要交10元錢,想想就心疼啊。再算上電費十幾元,一個月二三十元,這已經是我最大的生活開支了。所以這‘區區’的養老金足夠我一個月的生活開支了,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國家對我們老人群體的關心和關懷,55元錢是小,分量可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