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
本刊·薦
作者:林微
近年來,幸福感這一說法越來越流行。一般而言,對於幸福感的度量,一是基於綜合指數的客觀因素,是經濟、人文、環境、交通等客觀數據加減乘除的方程式;二是人民的主觀感受,幸福還是不幸福。這些年來,人情味、賺錢機會、生活便利程度、自然環境、文明程度、娛樂氛圍、交通狀況、政府執政力、治安、發展預期、房價、物價、醫療質量、教育質量、生活節奏等等,越來越多的內容,列入居民幸福感的打分表。
我們有這樣的感受:
其一,幸福感內涵豐富,不僅僅是經濟條件提高。
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很多與經濟無直接關係的因素,例如情感狀況、社交關係、生活環境等。
其二,生活有保障,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讓我們感到踏實和幸福。
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國家改善民生力度不斷加大,城鄉就業持續擴大,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條件明顯改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弄尋扶貧標準發福提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持續提高。新農合、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大病醫保等等政策的推行試點到逐漸廣覆蓋,社會保障基本全覆蓋的實現,讓中國人越來越在保障的氛圍中安然感受著幸福感。
其三,幸福來自對生活的信心。
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未來的期待,也就是溫家寶總理說的“信心”。可以說,幸福之途沒有終點,隻有眺望的目光。幸福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階段、不同時間的感受不同。
十八大之後,嗅覺敏銳的外媒注意到,“讓人民幸福”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調。外媒報道認為,“幸福感”是中國政府2012年工作的主題,政府為此將降低通脹,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壓製房價猛增,實現更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而非一味追求發展速度,忽視可能造成的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
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被視作中國高層著力傳遞的政治信號,也被視作“幸福中國”的第一級台階。“幸福論”更加熱烈。廟堂上下,不分階層,“幸福”這個老詞兒,成了極具感召力的“新話”。
公眾紛紛在網上“曬”出幸福觀:基本生活保障、公民權利行使、民眾訴求表達和利益協調渠道暢通、社會公平正義,都在其中。公眾“曬幸福”是對決策者的一種期盼,也是一種提醒:幸福基於民生,但內涵不止於民生。
繼科學發展、和諧社會之後,“幸福中國”承載了人們對於中國提升發展質量、規避發展陷阱的深深期許。在一片熱議聲中,冷靜的思考和提醒,值得尊敬與聆聽。
幸福已經成為施政導向
為了讓居民感到越來越幸福,針對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這兩個指標同步提出,重若千鈞,內涵豐富,不僅引起與會代表熱烈討論,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個是經濟總量指標,一個是人民生活指標,這兩個指標的指導性、方向性更加鮮明,尤其是將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標寫入黨代會報告,分量更重,彰顯出今後我們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