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翻閱前十年的兩次黨代會報告,從十六大提出“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再到十八大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難發現,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也在不斷發展、完善,目標更高,標準更嚴。

雙指標同步提出,體現了明確的政策導向。“這說明我們不是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而是下決心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這也意味著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掛鉤,廣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收益。”十八大代表、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說。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十六大以來,年均經濟增速超過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1%,是曆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這向外界傳遞出未來中國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質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號。”李揚說。

“這兩個翻一番指標和其他指標,構成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一個有機整體,總體更加完善,更加科學,勾勒出一個幸福中國的美好圖景。”十八大代表、山東臨沂市委書記張少軍說。

幸福源於對未來的信心

中國人的幸福觀總是係在未來。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多方麵強調了未來要建設更加幸福中國的方針:如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製度……這些論述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熱切期盼,彰顯了黨中央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的信念和決心,順民意、得民心。

目前正是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從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的關鍵時期,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發展的新思路。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苗元江總結說,農業化時代的主題詞是“溫飽”,工業化時代是“富強”,信息化時代是“幸福”。

十八大報告在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指標的同時,也將更多筆墨放在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麵,尤其是提出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這向外界傳遞出中國未來發展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更大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心。

幸福被視作中國轉型的切入點,而民生被視作幸福的切入點。人民的幸福,成為國家更堅定的追求、民眾更鮮明的期待。幸福,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是對未來生活意義的價值認同,是對未來生活前景的堅定信念,一切朝著幸福社會的變化,都會給人們帶來莫大的愉悅和幸福。幸福,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目標。當“幸福”成為熱詞,當這個溫暖而豐富的詞彙被寫進政府規劃,基於五年來的調查,我們更希望從執政者到公眾,能夠理性冷靜地麵對,不執著於統計數據,不止步於民生工程,也不苛求“幸福指數”直線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