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八大代表探討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建設(2 / 2)

十八大代表、四川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誌強認為,機會不公平在普通人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現可能就是教育,農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條件比城裏孩子差,而家有學區房的孩子也有更多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教育隻是一角。近年來,“苦累都不怕,就怕沒機會”成為一些弱勢人群的心聲。

“幸福不幸福,機會要公平。”十八大代表、四川沱牌舍得公司員工梁勁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力有高低,結果會不同,但機會公平了,心態就平和了。

對於一個經濟社會處在“雙轉型”的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實現公平知易行難。

謝春濤強調,平均主義不是公平,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中國肯定不能學歐洲那樣建立一個保障水平過高的社保體係,不僅是我們財力不允許,而且也可能會導致“養懶”社會。

這位學者觀察到,十八大報告正在努力通過頂層設計來建立製度,努力尋求兼顧各方利益的平衡點,“既能調動大家積極性,又能讓相對弱勢的群體過上體麵、有尊嚴的生活”。

規則公平:消除特權 打破“潛規則”

“一些領域,民營企業想進進不去,就算進去了,也有可能遭遇貸款難、融資難,最後又被擠出來。”說起十八大報告中的“規則公平”,十八大代表、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邢詒川深有體會。

不僅是國企民企的不公平競爭,一些黨代表認為,找工作“拚爹”、看病找門路等規則不公平很容易引起群眾不滿。

謝春濤認為,社會矛盾多發、高發往往與某些方麵不那麼公平有關,這已經引起我們黨的足夠重視。報告中關於民生問題的解決、社會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組織的建設等內容,都在試圖作出回應。

按照學者界定,“規則公平”的重要性往往超過“權利公平”和“機會公平”。

“規則公平是法律、規定,有些人超越規則,就形成了‘潛規則’和‘特權’,會嚴重破壞公平。”謝春濤說。

十八大代表、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武雪麗說,打破灰色收入、製度歧視和行政壟斷等“潛規則”,都是推進“規則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的必須。

專家強調,建設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是當今世界各國執政黨和政府都麵臨的難題,將這樣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製度務實地在中國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理念,對於保持黨的執政長盛不衰具有重大意義。

(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