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泥小火爐

博文·說

作者:宋殿儒

寒冷往往總會給人一些抹不去的回憶。紅泥小火爐,其實早已像一個細胞溶入到我的肌體裏,隨著年歲的增長,它就愈來讓我產生人生醉意。

打我上小學起,我的爺爺就教我唱白居易的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爺爺是當年村裏唯一一個有學識的人,爺爺精通曆史古今,還能倒背幾百首古詩詞。但是,爺爺的文化非但沒有使全家奔進富人行列,反而讓自己變成了一個貧困潦倒的窮書生。不過爺爺樂觀看待自己的人生,常常以唱古詩詞和給鄉親們講述曆史典故為樂,雖說整日“孔乙己”那樣的貧寒,然而卻從容麵世。

記得,打我記事起,爺爺的房間裏就有個紅泥小火爐。那紅泥火爐,就坐在爺爺的床邊不遠的土地板上。它的樣子滾圓,看起來像個甕兒。它肚兒較大,脖兒較細,個兒不高,脖兒上還長著四隻“鐵手臂”,周身泥紅而溫潤光滑,也很像是一個古味十足的陶俑蹲在那裏,它能給人一種幽默感和舞動的想象。聽爺爺說,這個紅泥火爐,還是爺爺的爺爺留下來的,隻是早已破損,後來的樣子是幾代人的多次修複中出來的。爺爺說,紅泥爐脖子上的那四隻鐵手臂,使他自己為挪動火爐方便而加上去的。

我的北方家鄉,一年四季,除了三到七月和暖外,幾乎其餘的時間都較寒冷,所以家鄉人家家都用紅泥火爐取暖。一般情況下,家鄉人的火爐全是用紅土胚和紅泥砌成的,多數的紅泥火爐,是滾圓型的,大概有二三尺高。火爐的建造,也很講究,裏麵要用紅土胚砌成,然後再抹上一層厚厚的紅土泥,而後晾幹,直到在爐子裏點亮了燈,外麵看不到一絲亮光才算成品爐子。一般情況下,建造一個紅泥火爐,如果不是外力強製破壞的話,可以用到150年左右。我不知道家鄉的紅泥裏麵含有什麼成分,凡是用家鄉紅土泥抹過的爐子,隻要火燒後,就變得格外光滑和密實,況且散熱性能異常的好。一個三居室,隻要有一個這樣的紅泥火爐燒著,冬天裏就會像春天那樣暖和。那時候,我還小,不知道紅泥火爐的一些秘密,可是冬天的寒冷,卻逼著我親近於它,因而,我就成為爺爺最親近的一個小人兒。爺爺常常也因為我的到來,多在爐中加柴。那時候,家裏沒有任何娛樂品,天黑,我就和爺爺圍坐在紅泥火爐跟前,一邊取暖,一邊聽爺爺講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爺爺說家鄉人,為什麼都用紅泥火爐取暖呢?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典故。相傳,很古的時候,有個被追殺的太子逃到我們家鄉時,不慎掉進了雪溝裏,後來被一個孤鰥老人養的一條狗給發現了,將它拖回到老人家裏。老人家裏一貧如洗,連取暖的柴也沒有,眼看著這個皇太子就要被凍死的時候,忽然間,天上呼呼地刮來了一個紅泥火爐,裏麵還燃著紅紅的火焰。這個皇太子,是在紅泥火爐旁躲過一劫的,並最後成為一代熱愛百姓的明君。家鄉人後來,就將紅泥火爐視為神靈之物,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建造起了紅泥火爐越冬,並把它視為“暖神”。

在和爺爺以及紅泥火爐相處的日子裏,爺爺還教會了我好多古詩詞。特別是白居易的這首《問劉十九》,讓我更深一步地了解了紅泥小火爐的悠久曆史和它本身帶給民間的一種溫暖情趣。爺爺教我學詩詞的時候,總是搖頭晃腦的“唱”。有時我也問爺爺,為什麼“唱詩”?爺爺說,古詩詞唱出來才有味道。我開始不信,後來跟著爺爺一起搖頭晃腦的“唱詩”,唱著唱著,就感到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樂趣和體感。我的好多古詩詞都是在“唱”的樂趣中自然進入記憶深處的,以致於幾十年了還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