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記者,假記者
新聞觀察
作者:李偉明
一位在鄉鎮工作的朋友說,剛剛協助領導處理了一起“應對記者”的事。原來,一名北方某報的記者,來他們這裏采訪一個並不足以引起全國關注的事情。朋友也是見過世麵的,知道此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於是投其所好,“巧妙”接待,結果,那人心領神會,收下兩千元紅包之後滿意地離去了。
對這個“成功”的公關案例,我不以為然。若按我的意見,這事對當地幹部來說並不存在主觀過錯,完全可以實話實說,即使該記者所在的那家地方報紙隆重報道,事情也就是這麼個事,幹部們可以坦然相對;更何況,這種報道,他們的報紙十有八九並不感興趣。
但大家都認為我的想法隻是理想主義,在現實中其實行不通。按他們的說法,即使你沒做虧心事,麵對媒體,還是要學會“變通”。
我啞然失笑,大家對媒體是這種看法,媒體豈不是被妖魔化了?
憑感覺,朋友接待的這個記者,我倒懷疑是假記者;即使其人持有記者證,按他的表現,也可以認定為“真的假記者”。
真假記者如何辨別?我的觀點是,不看證件,看動機。
持有記者證的人,如果他的采訪動機並非以報道事實為目的,而是搞“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那麼,他在此時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記者,他和社會上那些眾所周知的假記者是一回事。
這些年,假記者泛濫,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假記者為什麼泛濫,原因也是很明顯的。耐人尋味的是,對於假記者,明知其假,很多人卻對他們束手無策,隻能以假為真,曲意逢迎;甚至,接待假記者比接待真記者還客氣,還重視。
有一年,我去某山區縣,縣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很抱歉地對我說:“不好意思,這次不能陪你了,有兩個××報的記者,來我們縣找茬,領導要我陪好。”我說:“你說的那家報紙,我們都沒聽過它的名字,恐怕有詐,不如查詢一下,如果是假的,我看也不用客氣,直接叫公安招呼就是了。”這位副部長說:“不行的,我也估計是假的,但領導說了,假的更不能得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不如裝糊塗,問他要多少錢,早點打發他們走人就是了。”這位副部長撇下我這個真記者,去陪假記者了。
大量假記者的存在,最受傷害的是真記者,因為他們常常要替這些人背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