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1 / 2)

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

學術論壇

作者:舒豔紅

一、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作用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也譯作“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其目的是為培養寬厚的人文性。最早將general education翻譯為“通識教育”的是清華大學教授梅貽琦。他認為,“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己,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才次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對應,是麵向全體學生的一種綜合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文、史、哲知識和藝術教育。

近年來,由於高等師範教育過於注重專業知識,缺乏人文關懷,學生的知識係統被割裂,這給未來教師的培養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僅有文科或理科專業知識,但綜合文化素養不高的師範學生日後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此,能夠打通知識壁壘、擴充學生綜合素質的通識課程越來越受重視。藝術史作為高師通識教育中較為普及的一門課程,在高師通識教育中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藝術史的涉及麵非常廣泛。其不僅涉及哲學、宗教、曆史、心理學、科學等諸多方麵的知識,還可以分為中外美術史、中外音樂史、中外建築史,並進一步細分為繪畫史、設計史以及平麵設計史、服裝設計史、產品設計史等。由於藝術史鮮明的人文綜合性,它已開始逐漸深入滋養其他的人文學科,如藝術人類學、視覺傳播學等。其次,從人性滋養的角度,藝術史經常涉及人性中最深層次的東西,與人性息息相通,它注重心靈的交流,有助於想象力與感知力的提升。再次,藝術史開放式的構架也特別需要學生的創造力,藝術史中眾多的藝術家重複講述著“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的主題。

藝術史課程雖然不是教授學生具體的技法實踐,但由於其是對視覺藝術形式的變遷與發展,以及對所蘊含的文化思想進行綜合係統表述的人文學科。藝術史課程較單純的技法學習,更能讓學生擁有更為廣闊的人文關懷與更為健全的人格修養與審美修養。

李振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在國內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並於1993年和1995年兩次在北京發起舉辦科學藝術研討會。而北京大學也力排眾難,極力支持藝術學教育,以此作為人文教育的中堅力量,意在貫通理智和情感。這對我們高師教育也不能不說是一種借鑒。

二、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

(一)明確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目標價值取向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對於通識教育的逐漸重視,藝術史作為通識教育的學科門類,也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高師院校中開設。但由於目的不明確,當前作為通識教育的藝術史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授課內容上,藝術史教學基本上仍以專業知識的灌輸為主,過於偏重知識領域的學習,還沒有從根本上走出學科專業教育的窠臼,認為其教學目的隻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藝術史的知識,還沒有從廣泛的學校教育角度意識到,作為通識教育的藝術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此外,學校對這類學科教師的選擇也非常隨意,缺乏嚴格的選拔與監管製度。

目前,在我國作為通識教育的高師藝術史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不明確,還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多存在功利主義思想,我們距離通識教育作為培養“完整的人”的目標還有著相當的距離。2011年,來自中國台灣的黃坤錦教授在廣州大學的一次講座中,曾毫不掩飾地揭示了我國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目標的不明確而普遍存在的弊病,譬如大學生淡化選修的價值,隻求上簡單輕鬆又容易過關的選修課。同時,黃坤錦也分析了明確課程目的的一些美國大學如何通過通識教育引導學生的心靈由封閉到開放,進而提升的原因。可以說,明確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目標價值取向,是當前作為通識教育的藝術史的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