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史在高師通識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2 / 2)

(二)因材施教,整合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1.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教學內容

在藝術史教學中,一方麵要考慮教學對象是否為藝術專業學生,另一方麵也要考慮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對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藝術史已不再是簡單的通識課程,而是專業必修課,僅中外美術史加起來一般就需要兩個學期72個學時。而對於非專業學生的通識教育而言,藝術史課程一般為16個學時。在短短的16個學時中,想係統周詳地講解藝術史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特別需要教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在教學內容的調整性方麵,專題性的選擇是一個重要方法。如對於英語、中文、曆史等文科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藝術與文學、藝術與宗教等專題講座;對於理工科的學生,藝術史的授課內容可以側重引導學生進行藝術與科學、藝術與現代生活等方麵問題的探討。筆者在作為通識課的藝術史教學實踐中,一直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專業特點進行專題性的授課,如根據文科生對於文化的興趣,以聖經故事為線索,貫穿大量的文學與文化典故,分類別講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並將上課的部分專題集結成《聖經文畫——一條穿越西方藝術之林的小路》一書。

2.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作為通識教育的藝術史課程有很多值得探索與改進之處。如采用課內外上課結合的方式,一方麵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藝術史的圖片,聆聽老師的講解;另一方麵也可以帶學生外出考察參觀,讓學生直接麵對生活中真實的藝術作品。再如采用讓學生欣賞與讓學生動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總之,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豐富而靈活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良好的教師素質是上好課程的重要前提。很難想象,一個自身素質不高的教師能培養出素質很好的學生。我國高師現階段的藝術史通識課,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一般不高。實事上,作為藝術史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以有利於現場直觀教學,以及一定的藝術史專業基礎之外,更需要具有廣泛的綜合文化知識修養。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藝術史課在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方麵的作用。

(注:本文為廣東第二師範學院2012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課題,課程編號是2012ybzz01)

參考文獻:

[1]劉述.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舒豔紅.聖經文畫——一條穿越西方藝術之林的小路[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