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課堂教學創新
學術論壇
作者:張靜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音樂是大自然、社會、曆史在我們生命裏激起的豐富回響,也是我們心靈不可缺少的美妙載體。音樂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鮮明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訓練學生審美心理活動、完善人格和激發創造能力方麵具有的特殊功能。因此,創新音樂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更為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而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除了清晰明了的結構、錯落有致的節奏外,教師巧妙的設計與構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做到“條理分明”
課堂內容與形式是密不可分、辯證統一的。好的內容需要好的形式去體現,而好的形式又需要有具體內容去充實。想要上好一堂音樂課,沒有好的形式,上不出自己的特色,走大眾化的路子,是很難先聲奪人的。前不久,山東省萊蕪市組織了音樂教師優質課的評選活動,活動期間,教師們課堂教學的巧妙設計、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教學情感的精彩體現、思想教育的細膩滲透,使人耳目一新。但同時也發現有些教師的上課方式不盡如人意,活而無序,給人霧裏看花之感。如果他們能進一步深挖教材內容,緊扣課程標準,正確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從引情、設情、解情、動情、抒情,到帶領學生暢遊於音樂的海洋,環環緊扣,精雕細琢,音樂課的教學可以更精彩、更完美。
創新教學的課堂是一個整體,課堂上要自然和諧,教學內容要條理分明,課程內容要突出重點,教學中要能掀起高潮。創新教學的關鍵在於其內涵,教師要與學生形成教學上的互動,要讓學生能充分地融入進課堂教學之中。因此,一堂課要通盤考慮,要有一條能貫穿教學內容的主線,可以體現教學內容的最佳教學形式。
二、利用音樂與文學的血脈聯係,發揮“磁場效應”
在藝術的王國裏,音樂與文學具有天然的血脈聯係,宛若並蒂蓮和比翼鳥一樣。文學最能表達抽象的思想,音樂最能生動地傳達心境。它們的碰撞是世間最完美的結合,可謂詩樂璧合,相得益彰。
在課堂中欣賞《春江花月夜》,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清新雅句中,感受婉轉優美的旋律,徜徉於詩情畫意之中;欣賞《高山流水》時,教師可給學生講述琴師俞伯牙與樵夫鍾子期的故事。伯牙奏琴遇子期而弦斷,彈奏之曲子期領悟很深,遂為知音,後子期“旦則采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心力耗費,染疾而亡”,伯牙痛哭流涕,摔琴銘誌:“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以此感染學生;再如描述蔡鍔與小鳳仙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及欣賞由李穀一演唱的《知音》主題歌:“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比單純地欣賞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巍巍兮高山、滔滔兮江水”的故事更容易讓學生感動。教師在讓學生欣賞時,有助於引導學生將靜謐幽怨的畫麵轉化為流淌跳動的音符,更準確地把握音樂形象,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