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非音樂專業開設合唱課的必要性(1 / 2)

高校非音樂專業開設合唱課的必要性

學術論壇

作者:王世浩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素質教育和基礎課程改革的推進力度,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呈現出可喜的發展態勢。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合唱作為一種集體藝術表現形式,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我國目前的合唱藝術教育中,還存在著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授課方式、合唱教師隊伍不健全,以及合唱教學未能麵向全體學生等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作者對我國高校非音樂專業開設合唱課所麵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能夠對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非音樂專業合唱課必要性

我國的合唱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由外國傳入。20世紀在人類曆史上,是個偉大的時代,世界各國在這個世紀裏都有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這些偉大的革命、偉大的變革無不以文藝作品的形式反映出來。我國20世紀30年代群眾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就在革命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天,合唱在科教興國、促進素質教育、豐富人民音樂生活中蓬勃發展,越來越成為人們熱愛並踴躍參與的一種藝術形式。為使我國的素質教育得以良性發展,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這使藝術教育有了良好的發展前景,激發了學校組織藝術實踐活動、開展藝術教育的熱情。合唱雖然是一種易於開展的藝術教育形式,但是,如何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充分地發揮其作用,則是需要探討的課題。當前,全國各高校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非常重視,但合唱藝術教育普及方麵還很有限,對合唱活動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開發智力、樹立團體意識、增強自信心等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優秀人才的進程中,深化知識結構、開展合唱藝術實踐活動應愈加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一、高校開設合唱課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素質教育正加大步伐,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視,但高校的合唱教學要求及標準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合唱教學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的很多高校中,雖然在音樂專業中開設有合唱課,但在非音樂專業中卻很少開設合唱課,即使有的非音樂專業開設了合唱課,也是處於不規範狀態。高校藝術院、係是培養具有一定音樂理論基礎素養和藝術表現能力的專門人才,其各方麵的要求是較高的。而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則不同,他們的目標是普及和熏陶,所以教學對象的音樂素質較低,差異大,授課參與人數多,合唱理論知識十分匱乏,教學效果多數是通過合唱演出實踐來檢驗。

二、高校非音樂專業開設合唱課的重要意義

合唱藝術作為高校中培養學生道德風尚、積極健康情感以及發現美、鑒賞美,以創造美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拓展學生視野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興趣,增強自信心

合唱藝術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麵發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經典優秀的合唱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的高尚人格,修正其錯誤的價值觀,使其對於真善美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學生生源相對複雜,有的來自貧困農村,有的來自繁華城市,學生間的性格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就覺得被人瞧不起,思想負擔重,甚至對生活和學習失去信心,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由於在開展合唱實踐活動中,要求每個學生爭取獲得更多的登台表演機會,還要求在排練過程中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盡快完善自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膽量和自信心,使他們在麵對困難之時敢於挑戰,敢於表現自己。

(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審美能力的提升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訓練,高校合唱課堂能夠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當今,流行音樂風靡市場,再加上商家的大力炒作,各種不同風格的流行音樂成為青少年追逐的熱潮,流行歌星和流行歌曲的名字隨口即來。而對於藝術歌曲接觸較少,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和優秀的作品被拋之腦後,演唱藝術作品的機會少之又少,更感受不到合唱藝術的魅力所在。學生在合唱作品的排練過程中,能夠接觸和了解更多的藝術家及優秀藝術作品,而合唱的和聲共鳴演繹、創造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使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而促進自我感情的抒發,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

合唱作為一種集體表演形式,可以起到提高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增強集體意識的作用。合唱作品的完美表現來自於全體隊員的團結、合作,這就要求合唱隊全體成員建立共同的目標並保持一致,無論在哪一方麵都必須從整個歌曲的內容出發,即使自己有獨特的嗓音,但為了使整個合唱曲優美動聽而必須努力控製自己的嗓音,以保持與整個團隊的融合,這就是合唱隊員的集體主義精神。然而要更好地保持集體的融合,這就要求合唱隊員之間達到心靈與感覺的默契,團結協作和集體主義觀念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