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非音樂專業開設合唱課的必要性(2 / 2)

合唱作為一種集體表演形式,自然要求很多人來演唱,這就要求每次排練全體隊員都要按時到場,如果有人不能準時到場就不進行排練,久而久之就會使他們養成自覺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並能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得以保持。另外,由於合唱隊員的音樂素養參差不齊,各自的基礎、條件不一,難免在排練中出現進度不一的現象,進步快的學生易產生情緒,總覺得“陪練”是在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通過合唱排練、演出,學生會逐漸地意識到作為合唱隊員,雖然缺少的是獨唱演員奪目的光環,享受不到個人的榮耀,而擁有的則是“共同的目標”,實現這一共同目標隻有通過團結互助、友好合作,當集體的力量一旦爆發,將會達到震撼的效果,感受到大集體的凝聚力和溫暖。

(四)陶冶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對於群體思想感情的表達,合唱則是一種最具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美好情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歌曲《歌唱祖國》深深地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無盡情思;《保衛黃河》激情、豪壯、宏偉的歌聲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體會到革命青年為振興中華而投入到保家衛國的熱浪中,對他們樹立遠大目標、成人成才有著很強的激勵作用;《讓我們蕩起雙槳》讓他們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中。通過實踐表明,合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對學生美好情感的發展、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高校非音樂專業合唱課實施的途徑

(一)開設音樂課,讓學生接觸音樂

在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組成的合唱隊中,有不少學生是來自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的音樂教育環境較差,所以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缺乏,這就造成了合唱隊員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雖然來自於城市學生的音樂素質好於農村的學生,但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作為一個團體,在正式合唱訓練之前,首先應麵向全體非音樂專業學生開設音樂課,讓他們充分地接觸音樂、了解音樂,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合唱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育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直接關係到學生各項素質的發展。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保證公共藝術教育有序發展的先決條件。合唱隊伍的良性發展,取決於指導教師對合唱訓練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正確把握,以及對合唱隊員歌唱能力的準確了解;取決於指導教師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工作態度,因此,必須全麵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除要求具有堅實的教育理論功底外,還應具有較強的藝術實踐能力和藝術教學能力,教師隻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才能被學生所接納。學校應積極推出合唱示範課、研究課,強化教師的合唱訓練專業技能,為教師順利地開展合唱教學等創造條件,確保公共藝術教育良性發展。

(三)提供有利條件,通過實踐演出提高合唱水平

在高校中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校的藝術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如舉辦藝術節,組織學生觀摩合唱演出及各種音樂表演活動,也可以邀請音樂專家現場指導排練,講解合唱藝術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合唱水平。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鍛煉的廣闊舞台,組織有效的訓練和豐富的音樂活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走台、彩排、演出等對克服恐懼心理也有所幫助,更有助於增強其自信心。演出機會增多,不但開闊了眼界,也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體驗及感受。

結語

為加快我國素質教育進程,在高校中實施藝術教育,合唱活動則是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最易於普及的藝術教育手段,是實現素質教育宏偉目標而麵向全體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廣闊平台。在高校中開展合唱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切身體驗藝術的魅力;在合唱活動中宣泄內在的情感,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素質全麵提升,更能培養其美好情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團結精神,增強其自信心;合唱活動的開展對於校園文化建設、培養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等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校非音樂專業中開設合唱課,對於學生的全麵發展、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目標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奕靜.合唱藝術在中職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4).

[2]劉紅英,劉創.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係的構建[J].藝術教育,2012(10).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