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一種應該重視的藝術教育手段
學術論壇
作者:陳冬梅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中,視覺藝術受重視的程度遠高於聽覺藝術。而朗讀在聽覺審美領域的作用更是長期受到忽視。在學校教育中,朗讀還遠未達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和要求的效果,更遑論把其作為學校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去對待和施行。朗讀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麵:第一,朗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增強學生的藝術情感;第二,朗讀幫助學生感受作品的藝術性,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第三,朗讀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朗讀有這樣重要的藝術教育功能,因此全社會都應該予以重視,真正使朗讀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朗讀語言藝術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要求。筆者根據多年來從事語文教學的經驗和體會,認為閱讀本意既包括閱(用眼看),又包括讀(朗讀,出聲)。但在學校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往往對於讀的環節重視不夠。筆者曾經使用過多家權威出版社編的“自讀課本”“閱讀書目”,但在前言中,都沒有明言朗讀的。近期,筆者與藝術教育界一些有識之士接觸,並談到藝術教育的視覺和聽覺問題,都認為在藝術教育中,視覺藝術受重視的程度遠高於聽覺藝術,而朗讀在聽覺審美領域的作用更是長期受到忽視,由此可見,朗讀是需要重視的。
每個孩子從小學習的一門課程叫做語文。這門課程應該說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其是人與人交流接觸的基礎,是人之為人,實現社會化的基礎,是人類接受文明傳承的基礎。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說:“從我們生活的開端和意識的萌芽狀態起,語言就圍繞著我們,它伴隨著我們智力發展的每一步,如果沒有語言的媒介,人就無法生存。”[1]語文是傳授語言的課程。語言與語文當然都應該包含著說話,不但有文,還要有語。從牙牙學語到琅琅書聲,其實是古來學習的必經之路。從起源的意義上講,當是先有語,而後有文,二者相互依傍,從文明的長河中流淌至今。然而,就像有些事物會走向異化一樣,本來是生活中交流第一需要的“語”,其重要性反而逐漸下降。從中國古代的科舉製成為文人從仕的根本途徑起,天下士子一心隻在策應的八股文,誰會在朗讀上下功夫?當代的課堂上,低年級尚存書聲,而到應試的高年級,更別提高考埋頭時,則全無了“讀”的蹤影。不像外語教學還有個聽說讀寫的四部曲,有考試聽力的緊箍咒。到了數字信息新時代,有人認為,隻要點擊、隻要讀圖,語言的湮滅都是早晚的事。所幸教育工作者已經注意到了事態發展,並力圖扭轉它。在教育部頒布的《語文新課標》中有一段話“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深刻的熏陶”。也有些語文老師其實從未放棄過對於朗讀教學的探討,但是從全社會的層麵,從目前語文教學的整體層麵看,朗讀還遠未達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和要求的效果,更遑論把其作為學校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去對待和施行。
對於朗讀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三方麵來看。
一、朗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增強學生的藝術情感
首先可以從語言文字和文學的起源來看。文學的起源和發展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無論從勞動起源說還是從巫術起源說的不同學派,都不會否認有聲語言的起源先於象形文字、有聲的歌先於文字的詩。在文學的起源階段,其就與聲音藝術有著不解之緣。從民歌到詩到散文的起源路徑中,韻律、聲調、節奏等聲音的元素在創作和傳播文學中一直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最重要的兩種文學形式詩歌和散文中,是吟誦推動著它們的發展。也隻有通過吟誦,才能更深入地體會這些作品深含的意蘊。遊國恩教授等人編著的《中國文學史》指出:“散文本來不用韻,但它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由於物質條件的限製,也要求簡短,精煉便於記誦,所以往往有節奏、有韻調而寓於詩的味道。”[2]由於以文字描述聲音藝術之難和古代缺乏技術手段的記錄,古人的吟詠、誦讀往往缺乏流傳,這一點還不如入“歌”的曲調,應該算是一個遺憾。今天的語文學習中,以誦讀來恢複和挖掘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一個詞語的升調和降調、重音和輕讀,往往對一個句子的語意有著不同乃至相反的表達和詮釋,在我們挖掘語境時,朗讀會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