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色之魅力
色彩是張洪亮水彩風景畫中最活躍、最敏感、最富表現力的表現語言。張洪亮在水彩風景畫當中追求既單純又豐富的色彩變化效果。他憑著細心的觀察與精準的判斷,著色時胸有成竹、肯定自信,並且多種色彩經過其合理搭配都能產生和諧、自然、統一的藝術效果。首先,色彩的透明性彰顯了張洪亮水彩畫清潤透明的個性,也是其最具藝術魅力的表現語言。《東平珍珠灣》中水色透明是畫者所追求的,但並不是處處都是透明的薄色,譬如在處理天空雲層時,張洪亮借助水的特性造就一種感官上的透明,而對於樹林的處理,也沒有回避重色和不透明色,當中合理地使用色層重疊法和罩染法,使其深沉厚重在對比中產生輕快透明之感。其次色彩的裝飾性是張洪亮色彩語言中最具表現力的方式,色彩的裝飾性是畫家通過對色彩的概括、提煉和誇張,亦可稱作主觀色彩。在《閘波漁港》中麵對一大片色彩雜亂的船隻時,畫家當機立斷地對不同距離、角度、光線等條件影響下船隻的色彩,根據色彩的明暗、冷暖等原理進行概括與提煉,將裝飾性色彩運用到在畫麵中,令本來色彩繁多雜亂的船隻和諧統一呈現在畫麵,但也不失秩序感和空間感,畫中色彩對比與和諧體現出水彩藝術的詩情畫意。有些對色彩不敏感的畫家在處理一大片顏色雜亂的景物時都感到無從下手,那便需要在遵循色彩原理的同時反複地鍛煉對主觀色彩的概括能力,克服這缺點便指日可待。
四、精神之魅力
北宋畫家兼畫論家郭熙在《畫決》中寫道:“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畫家在使筆使墨時,之所以得心應手,然後“手不知筆與墨”,是因為筆墨直於胸中的山水相應。通俗來說一幅成功的風景畫,僅靠外在的、技巧的安排,易流於機械的排列,作畫時更不能得心應手,乃至於分神費精於技術之上,導致畫失去了生命的感覺,這便成為死山死水。在根源上就是把所觀照的山水,融入精神之中而加以醞釀和熔鑄,自然便成為有生命的畫,筆墨亦能得心應手地隨著胸中山水相應。張洪亮身在發達繁華的城市中,但偏偏喜愛背上畫板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間寫生,在他麵前哪怕是一座樹木橫生的小山頭或一片破舊低矮的房子都能成為其創作的源泉。這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對於他而言就是各種各樣的形式美。他認為隻有以大自然為師,深入觀察和體現大自然無窮無盡的變化,才能真切地反映出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感和感悟,僅僅依靠自然或依照照片的描摹遠遠不夠,還需要利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綜合和提煉,隨後結合兩者,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從上述作品中體會到畫者對海景有著訴不盡的熱愛之情,正是有了這種喜愛的激情,張洪亮的精神才能從世俗各種希求中解脫超越,而得以集中於山水之上,發現當中的藝術性,最後以自己獨特的表現語言表達出來。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張璪在《曆代名畫記》中載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兩句話,張洪亮就是以其體驗在證明和發揮。因此,他的作品吸引來眾多欣賞者不僅是因為其別具魅力的表現語言,更重要的是指導著表現語言表達背後的藝術精神。
結語
感受張洪亮水彩風景畫表現語言的魅力後,筆者感悟到在風景水彩畫無論在布局、用水還是用色中,重點是要強化訓練自身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就是常被我們說的繪畫時的“感覺”,它不僅是長年累月練習後提煉出的表現語言,還是畫家對發現美的靈敏度,用心觀察大自然後形成自己的審美觀。而驅使畫家產生主觀意識的根源就是畫家的藝術精神,正如徐複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提到:“能‘中得心源’,然後能‘外師造化’;亦唯能‘外師造化’,而心源乃有著落,乃能具體地展現、展開。”簡單來說,對客觀物象描繪,要把自身的學識修養、審美感受等融入對大自然的感受中去表達,才能在水彩藝術領域不斷開拓和創新,創作出獨具個人特色的水彩風景作品。
參考文獻:
[1]張洪亮.色彩風景寫生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2]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3]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作者謝韻菲係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張洪亮係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