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篆書、楷書中感受漢字美學(2 / 2)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全盛時代和鼎盛時代。唐朝在楷書藝術上成就之高、楷書大家之眾、楷書佳作之富、流派之多、影響之深,在古代書法史上都是空前的。此後的1000多年,唐代的楷書代替了之前的漢代隸書,成為書寫漢字新的典範,也成為漢字世界中兒童開始書法入門最普遍的基本功。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書法尤其重視法度,唐代書家張懷瓘雲:“夫學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習真書,而罕能至,其最難也。”這種書寫難度來源於字體的法度。其審美理想吸納了儒家思想的“折中”之美,傳播千年的儒家思想對於當時的文人墨客可謂是深入骨髓。文字中線條的運用、結體的規範,已經達到了“滴水不漏”、令人望而卻步的程度。然而這種書寫的嚴謹並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在統一中求變化。例如歐體字的峻拔險峭、虞體字的剛柔並濟、褚體字的婉約妍媚、顏體字的雄偉壯闊等,讓楷書在法度森嚴的背景下,美學特質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發和展露。“法”作為一種結字和書寫的規範,它更注重對書法整體宏觀氣韻的把握,對於不同書家在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審美理念和價值觀念可謂因人而異、異彩紛呈。這種“尚法”美學一定程度上受到初唐政治、經濟、哲學狀況的多重影響。

在儒、釋、道共存的文化背景下,初唐楷書從整體上說整體性大於個性化,書家字體的個性化特征被掩埋,總體風格呈現出剛健雄壯、纖韌清瘦的特征。最能體現初唐書風的就是以歐陽詢為代表的歐體字和以虞世南為代表的虞體字。歐體字險勁瘦硬、崛起蕭成,虞體字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盛唐楷書審美文化自始至終貫穿著儒家思想的浸潤,寫意抒情成為他們的另一種追求,也展現出此時美學思想處在繼承傳統和推陳出新的過渡階段。在受到草書影響的背景下,他們追求一種帶有氣勢和動態的陽剛之美,將“力道”進一步深化。晚唐楷書,伴隨唐代國勢衰弱,呈現出衰敗蕭條的跡象。諸多文人墨客已完全失去之前那種陽剛雄壯之勢,多了一份內斂與緊張。在追求“禪”的境界,求韻外之致時,楷書特點由壯美轉變為淡雅、自然,也為“宋人尚意”開啟了先河。

馬克思曾說:“社會的發展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中國的漢字自古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其中的美學元素成為漢字文化的重要內容。它不是哲學思想,卻含有對傳統思維觀念的詮釋;它不是美學,卻含有對傳統美學思想的解讀;它不是詩歌,卻含有詩歌的韻律和意境,對文字美學的研究沒有終點。

參考文獻:

[1]白蕉.書法十講[M].

[2]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

[3]張懷瓘.文字論//曆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宗白華.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