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一步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品質”的策略研究(1 / 3)

進一步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品質”的策略研究

教學長廊

作者:陳輝

自2008年起,無錫市錫山區開展了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完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促進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為目的的“三品課堂”建設(即品位課堂、品質課堂、品牌課堂),並把它作為一項長期穩步推進的係統工程。至今,經曆了區域設計、校本實施、學科推進三個相對獨立又彼此融合的階段。在學科推進中,筆者就本區小學體育學科“課堂教學品質”的理解和相關層麵的現狀進行梳理和研究,以期為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品質”提供幫助。

一、“課堂教學品質”的理解

1、“三品課堂”建設作為一個課堂教學發展的頂層設計,我認為它包含兩個層麵的意義,一方麵,對教師而言是課堂教學專業自主發展的路徑,是人文精神觀照下,教師生涯發展設計與經營的藍圖,體現了對教師個性和生命的關懷。另一方麵,對學生而言,“三品課堂”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而且能幫助學生確證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與理想。因此“三品課堂”中“品位”、“品質”、“品牌”應該是如下一個關係。

“品位”—→“品質”—→“品牌”,構成塔形關係,品位在塔底,品質在中間,品牌在塔尖,在“品位”與“品質”之間及“品質”與“品牌”之間又有相對模糊的交叉區域。

2、“品質課堂”對於教師而言,從課堂上體現出來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所謂“非典型性”就是“典型教師”(成功的教師或者說是一些名師、能手教師、新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個性特點或特質。而“典型性”那就是“典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共性特點。因此,如何來理清“典型教師”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而這些特征又是基於“品位課堂”標準(即是從“品位課堂”標準上提升出來的)對於推進“課堂教學品質”就顯得非常重要。

麥克伊萬在《培養造就優秀教師》中所說,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科學:一種能夠通過培訓來教授的技能或技術。藝術:一種無法教授的天賦才能。所以真的要理清就顯得教條。

對於學生而言,簡而言之就是學業質量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上。

因此,對於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品質”進行的調查研究,我從兩個層麵著手展開。一是教師層麵:基於教學目標的製定、教材的二次開發、教學生成與生成教學等視角。二是學生層麵:基於學生技能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情況。

二、現狀與問題

(一)“課堂教學品質”在教師層麵的現狀與問題

1、教學目標的製定還有追求大而全現象,缺乏反饋

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隻知道教學目標的全麵性、完整性、具體性、可操作性,卻不知道教學目標的全麵性、完整性、具體性往往與可操作性相矛盾,會導致精心設計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具體表現為對三維教學目標中主要目標的確定、次要目標篩選缺乏理性,不能很好理解“運動技能、身體健康”是教學目標的基礎,“運動參與”是達成前一目標的保障,“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培養體現在“運動技能與身體健康”目標的培養過程中的真正含義。與此同時,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不知道什麼是教學反饋,把教學反饋和課堂練習混為一談;不能區分教學反饋的目的和手段;還有的教學反饋和教學目標結合不緊;教學反饋沒有起到激勵作用;教學中缺乏即時反饋等。

2、教材的二次開發能力有待提高,要抓住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本質和核心內容

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教材內容的概念不夠清晰,並且它們與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也不夠明確,往往把教學內容等同於教材內容,缺乏結合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來篩選教學內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內容和重點、難點的把握上,結合學科知識特點抓住本質的能力有待提高;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學情分析還有待加強。如:做學情分析與教材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不夠;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作具體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分析不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