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的反思
來稿摘登
作者:曹剛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但是,那個“大包”的事,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那是去年下學期的第一節體育課,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一個班。學期伊始,按照教學計劃,每學期的第一節體育課,教學內容應該以安全教育、課堂常規教育或較小的運動強度為主要內容。當我帶著新學期輕快的心情,跑到學校寬闊的運動場時,遠遠的看見學生們已經整齊的站好了隊。常規、問好、安排見習……經過一個暑假的休息,學生們的興致超高,一個個的小臉上洋溢著興奮的表情:“老師,我暑假學會遊泳了!”,“老師,我們這節課比賽賽跑吧!”“老師你真帥!”……看著同學們熱烈的情緒,我的心一下子熱了起來——“好啊,我們這節課進行‘兩人三足走’比賽!”
接下來是準備活動,慢跑,徒手操,活動關節肌肉,介紹‘兩人三足走’比賽的規則要求,然後是比賽。呐喊聲、加油聲,操場上氣氛熱烈,運動員奮勇爭先……,一切都正常地進行著,我甚至還得意於自己的“創意”。突然,學生跑過來報告“有一對同學摔倒了”。我遠遠的看到,兩個學生趴在地上,一種不安的情緒籠罩在心頭。趕緊跑過去查看,隻見其中一個女孩的額頭上,陡然生出一個草莓一樣大小的血包,隻一小會兒功夫,那血包竟然變成了小雞蛋大小。旁邊的學生都被這情形嚇得不知所措,就連我這個學過解剖學的科班體育教師,也驚出了一身冷汗——見過骨折、見過挫傷、流血,卻從未見過這麼大的血包。趕快冷敷,找冰塊,冷水衝洗、找班主任、聯係家長……折騰了一上午,心裏既擔心傷勢會不會發展,又忐忑不安的想著,該怎樣給受傷孩子的家長交代。好在這個大包來的快,卻並沒有惡化,一天後就小了一半。可能隻是碰壞了小血管,造成了皮下出血。家長也很通情達理,隻是說自己的孩子平常就動性大,體育課上磕磕碰碰都正常。但是,我卻很內疚,也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剛開學,學生的精神興奮性高,但是身體運動機能較差,還沒有達到高強度比賽的要求。我明顯違背了循序漸進的體育教學規律,在第一節體育課上,就安排了高強度的、激烈的運動競賽。沒有考慮到“兩人三足走”遊戲的競技性、技巧性和速度要求高,在沒有幾節課適應練習的基礎上,盲目進行比賽,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是必然的。
時過境遷,每到學年學期的開始,我都會認真仔細地備課,設計教學內容。這件事提醒我一定要遵循體育教學的規律,提高對體育課上突發事件的預見能力,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陝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