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素質教育視野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係的反思(1 / 2)

素質教育視野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係的反思

教改前沿

作者:付皆 鄧浩

摘 要: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體育教育在實現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傳統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係存在種種弊端,以實現素質教育為導向,傳統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係的理論和實踐層麵亟需做出改革。

關鍵詞:素質教育;體育;課程評價體係;批判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11

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逐漸成為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素質教育”簡單概括有以下幾個特征: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1];關注人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2];是一種伴隨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具有終身發展指向的教育活動[3]。體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健康身體、學會生存技能、培養健全人格、樹立道德規範、塑造新時代民族精神[4]等作用。本文立足素質教育這一平台,對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體係進行批判,以期進一步深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

1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反思的現實訴求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已達十年之久,回望課程標準頒布後的我國學校體育,“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思想作為我國體育教育的主導思想,體育課程體係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體育課程的多維目標為體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基於此種體育課程的多元化轉變,體育課程的評價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體育課程評價體係是體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隸屬於課程改革的研究,又必須跳出課程改革研究的主體。雖然新課標屢次提及要移除課程評價的甄選功能,趨向評價的教育功能,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體育課程評價仍然是以技術評定和體能評定為主的量化的百分製評價方法。毋庸諱言,體育教學的多維度評價需要以分數為表現形式的量化評價,也需要以評語為代表的質性評價。因為體育課程相比於其他學校課程,除了增強體能的功能外,更多的具有塑造學生性格、培養社會適應等一些非智力教育功能,在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會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意表現。時下新課標對體育教學進行的評價分為四個維度[5]的教學目標,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亦是要實現四個教學目標的整體評價。細看四個維度,其中身體健康一維可用以量化評價的具體數據指標得以科學化實現,體育運動技術和技能一維在以往的操作過程中一直是按照競技體育的甄別性為評價標準,好似其完全可以用簡約客觀地量化評價來實現,然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如果對比時下新課標的以“健康第一”為主導的體育教學,單一的沿用以往的競技比賽的評價方式,就會偏離體育課程教學的最高指導原則,體育教學又會重新回到以往的以單純的“生物改造”為目的的道路上來,使得體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錯位,不利於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2對傳統體育課程評價體係的反思

2.1對目標評價模式的盲目崇拜和粗暴地應用

回顧我國以往的體育課程體係,不論是從宏觀的國家課程還是到微觀的校本課程,所采用的思維範式均是預設目標、圍繞目標選擇內容和方法、對照目標進行測試和評價。體育課程的評價體係隸屬於課程體係的一部分,亦是成為實現目標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本輪次的體育課程改革來說,經過近十年的改革和探索,教育部終於完成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稿,並經國務院批準於2012年秋季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實施。《課程標準》在 “健康第一”的指導原則下構建了四個基本學習領域目標和四個發展領域目標、三個課程目標層次的立體課程目標體係,並針對每個發展水平更是有不同的目標表述。《課程標準》對目標模式的運用可謂是登峰造極,然而有些學者卻認為課程標準的目標體係中存在層次模糊、表述不清和銜接性差等問題,有些學者提出“教師和學生在依據課程目標教和學的過程中,其主體性和創造性是否會受到局限和束縛” “把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目標的‘健康’與‘體育’相提並論,並以此作為體育的課程目標,是否有過於包攬之嫌?”等疑議[6]。產生對現行目標模式指導下的體育課程標準設計和實施的不同聲音的原因,除了目標模式本身的先天性的不足之外,更有課程設計者對目標模式的盲目崇拜,認為目標模式是一種“包治百病的教育萬應靈藥”,隻要運用就會產生良效,而並沒有過多地考慮目標體係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適切性、合理性、整體性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