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素質教育視野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係的反思(2 / 2)

2.2常規的課程計劃和目標並未考慮到學生的情意表現

按照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方式,先在課程計劃階段設定課程目標,然後在整個課程結束後參照課程目標對學生進行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技能和體能,以及近期頗為受關注的運動參與目標以及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課程計劃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在這整個過程中並未考慮到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開放性的複雜的教育活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一係列的行為表現對教師和學生順暢的開展教與學的互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情意表現比如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小組學習的互動性、克服惰性心理、堅強的意誌力等等,這些情意表現就像教學活動的“催化劑”一樣,如果合理利用必會產生極佳的“化學反應”。而傳統的課程評價完全忽略了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表現的評價,課程計劃的策劃者也並未考慮到學生的情意表現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影響。

2.3課程評價模式無力於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體育需求

傳統的以體現目標完成程度的體育課程評價模式的出發點完全是一種以知識本位的評價模式,在以知識本位的評價體係中,很容易就能開發出一套層次分明的評價體係,比如在足球課上用運球過杆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盤帶球的能力,通過完成固定動作所需時間就可以來確定學生的成績。然而在體育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由於身體素質的差異、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格氣質的差異和學習背景的差異等原因,學生不可能像工廠裏同一條生產線上生產出的產品一樣,也不能像對待工廠的產品一樣對待每一個具有鮮活個性的學生。

2.4簡單的目標設定和達標不利於整個體育課程體係的改善

體育課程體係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課程的計劃開發、課程的實施及修訂、課程的評價反饋應該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環路,在課程完整體係的運行過程中,每一個步驟的良性運行對整個課程體係而言都至關重要。然而在傳統的體育課程體係中,體育課程的開發者隻注重課程的計劃目標和與目標相對應的結果的完成程度,特別是在最近一次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這種課程觀念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體育課程完全變成了設定目標、達成目標的簡單的機械加工。這種課程觀念完全無視體育課程及教學的複雜性,無視體育課程及教學計劃的豐富性。

2.5忽視課程的長期作用,與“終身體育”教學思想不符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在體育課程評價體係的具體實踐上,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被粗暴地和單純地用幾個滿足知識本位的目標所替代,體育傳統課程評價體係的設計者和應用者並沒有過多地關注那些既定目標之外的教育價值。而那些潛伏、長期起作用、有利於教育價值實現的因素並沒有過多地給予關注。比如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需要學生通過參與體育運動並從體育運動中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並形成穩定的、持續的參與運動的動力,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成為“終身體育”。然而傳統的體育評價方式先設定課程目標,然後針對目標進行“機械加工”型的體育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隻是為了完成預訂地顯性目標而進行,並沒有過多地關注那些隱性的和潛伏的因素,比如學生的興趣、參與動機、學生的情緒表現等。

2.6過分追求評價的科學性的量化,而忽視了教育活動的複雜性和學生的情意表現

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方式總是會標榜以“實現教育科學的客觀性”為前提,通過時間、距離、次數等可以測量的變量為評價指標,運用科學實驗的操作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測量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完全不顧體育教育的複雜性,不顧體育教學和評價過程中學生的情意表現,即使是運用嚴謹的和可控的科學實驗方式,由於被測量和評價的對象是具有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情緒特征、不同氣質類型的人,所測量的結果也難以保證它所允諾的客觀性。正如學生在測試長跑項目中,由於處於不同的測試情境,學生對待測量的態度不盡相同,學生為測量所付出的努力也截然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必定不能客觀地實現測量目的。近年來,學生體質測試的結果反映學生的耐力水平呈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也可能與在測量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有關。

3結語

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是通過教育來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體育教育在對人格的塑造上有著先天的優勢,然而現在的以目標為導向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係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上始終將重心放在對體育技能及其相關知識的傳授上。要想真正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必須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及觀念,以其評價體係的改革來帶動整個課程體係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