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當今中小學體育教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2 / 2)

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體育教師課堂教學特點非常突出。不僅要求體育老師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能夠合理調配學生訓練的負荷量,還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學素養,是體力與智力的結合。因此體育課程雖然看著簡單,其實跟其他學科相比更加複雜。

3.3 身心互動的統一性

在體育學習中,對學生的身心並用要求特別高,不僅要熟悉記憶各種概念,還要理解並付諸於實踐。學生在學習中既不能對教材死記硬背,又不能一無所知,在訓練中既不能亦步亦趨,又不可分心走神。

3.4 環境管理的重要性

體育教學大都在室外或體育場館裏進行,這些場地受外界因素影響比較大,在戶外時,還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所以對環境提出了比其他教學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器材的選擇和使用上有著更為詳細的要求,這點尤為重要。

4 體育教學理論發展的時代訴求

4.1 注重對德行的考察

“德者,才之帥也”,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的膨脹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價值觀的扭曲和道德觀念的流失。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以達立德樹人之目的。如何在體育教學中灌輸這一概念,值得我們深思,使運動場不僅可以鑄造堅強體魄,還可以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頑強的意誌品質,培養遵守紀律、服從裁判、禮貌待人、顧全大局等好作風。而這些優良品質不僅反饋到體育學習中去,比如籃球場上更加具有合作精神或者尊重裁判的人會得到更多的敬重,間接的得到更多的機會,同時對學生在其他方麵的發展也有莫大的幫助。

4.2 擺脫體育運動技術結構的約束

體育教學對身體的要求遠高於其他學科,但是為什麼許多學生離校之後就與體育運動絕緣了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究其原因,體育運動繁雜而不實用,不具有推廣性和流行性,脫離了學校的約束之後,體育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就要求在體育訓練中更多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不僅使學生明白做的什麼,更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這樣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運動當中。比如適當地改變一下教學內容,突破競技運動結構的約束,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麵可以對體育課程內容主要素材的競技體育進行加工,形成競技運動體育教材化。使得體育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的說明,不再僵硬的受製於規則的束縛,做到更加普及且具有傳承性。

4.3 建立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化、多樣化形式

體育教學在進行的時候應該擺脫課堂的束縛,更多的從學生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特點出發,須知教的根本出發點是學,否則便是水上浮萍,在教學中可以更多的讓學生參與進來,變說教為自教,把更多的樂趣灌輸其中,讓學生非但感覺不到約束,反而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來,最終目的是把運動的觀念深深植根於學生的思維中,即便脫離了學校,學生仍舊保持這一良好習慣,嚴密的課堂紀律保證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高效地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比如我們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切身感受比賽的氣氛,直觀地了解運動員、教練、裁判等角色的特點並加以扮演,從而讓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4.4 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

眾所周知,較之其他學科,體育對身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體現形式為機械運動。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機械運動在很多方麵能夠提高效率,比如變滑動與滾動,不如杠杆的應用。而在體育教學中,如何更多的與先進的科學理論結合以達到最好的目的,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如何在運動量、休息、營養等方麵營造完美的平衡,如何兼顧數量和質量,如何在負荷增大的情況下避免受傷等等,這就需要體育老師在掌握本學科的基礎上,對營養學、心理學等有一定的認識,不是死板的僵硬的傳教,而是用更好的方法來帶動體育教學的發展。

5 結論

中小學體育教學如何能夠更好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傳承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創新,結合時代的發展和政策的改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僅要鍛煉出強健的體魄,也要注重道德的修養,培養出全麵的人才。體育教學應該植根於教材,又不能為教材局限而束縛了學生的能動性,不能讓體育教學在脫離了校園之後就成了無源之水。另外,要根據人們的需要來改變體育教學的形式和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普及運動發展。新時代對體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學科的素質修養和過硬的技術缺一不可,可更好地促進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發展和進步。在中小學體育理論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健康身心,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後備力量和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