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健康行為形成研究(2 / 2)

2.2.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編製了《秀全中學學生健康行為習慣調查問卷》,通過調查學生運動、飲食、作息等方麵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按符合自身情況的程度進行選擇,分為五個等級(1、從無 2、偶爾 3、有時 4、經常 5、總是),共20項,滿分100分,最後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越有健康的行為習慣。通過對比第一學期初及第二學期末的學生行為習慣得分,評價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培養中學生的健康行為習慣的效果。

3 結果與分析

3.1學生體能指標測試結果及分析

在2008年9月和2009年6月前後兩次測試當中,學生在50米跑(秒)、1000/800米跑(分. 秒)、立定跳(CM)、坐位體前屈(CM)四項指標上都有所提高,而且前後差異顯著,說明經過一個學年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貫徹落實,學生的體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運動技能,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了基礎。

3.2學生健康行為習慣調查問卷結果與分析

2008年9月和2009年6月發放的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2008年9月學生行為習慣得分在0-59(15人),得分60-69(28人),得分70-79(46人),得分80-89(22人),得分90以上(13人)。優秀率為28%,不及格率為12%。

2009年6月學生行為習慣得分在0-59(0人),得分60-69(9人),得分70-79(25人),得分80-89(59人),得分90以上(31人)。優秀率為73%,不及格率為零。

以上結果說明,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學生不但在體能上有所增強,而且由於課程對學生行為的規範、引導和激勵,使得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也越來越健康。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以課堂教學、課間操、眼保健操以及體育大課間為基礎,利用校運動會,田徑訓練隊,健美操訓練隊等平台,借助營養講座、宣傳欄、校園環境氛圍等渠道,結合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教育框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飲食習慣、作息習慣,使學生在提高了體能素質的同時,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高中生處於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身體發育逐漸完全,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高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是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是身心迅速成熟而富有巨大變化的時期。對學生行為的規範、引導和激勵是養成健康行為習慣的關鍵,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學生,激勵學生自覺培養健康行為習慣是每個體育老師的責任,作為一個體育教師,我們應該從多方麵加強培養學生養成健康行為習慣的能力:

1、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理念為指導,堅持“健康第一”,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2、學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進行終身體育能力。

3、積極參加教研及各種學習活動,不斷學習新知識,做到與時俱進。

4、增強統籌學校各項體育活動的能力。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