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巧固球邀請賽運動員現狀調查研究
問題探討
作者:杜熙茹 林晶晶 梁豐錦
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和對比分析法以及文獻資料法,從年齡、訓練情況、文化程度、參賽情況等方麵對參加兩岸四地巧固球邀請賽的76 名運動員以及10名教練員進行調查,並比較分析。結論得出:兩岸四地巧固球參賽運動員年齡大多在12-24之間;主要為在校學生,澳門參賽運動員七成以上是初中生;運動員訓練時間不長;參加比賽較少;參與訓練比賽的原因主要為自己愛好,曾經或未來終止訓練的主要原因為傷病和年齡,對於未來發展比較迷茫。
關鍵詞:兩岸四地;巧固球運動員;現狀;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25
前言
巧固球(Tchoukball)起源於瑞士,是結合手球、排球和壁球而發展出的一項講求和諧、絕不侵犯別人身體的運動。基本玩法是球員於三米半圓的禁區射球,皮球反彈出禁區落在場區內便可得分,反彈出禁區外而中途被對方球員接得皮球對方便可得分。球員比賽中途不能去搶對方的球,也不能阻礙對方傳球、射球。巧固球運動發展至今已有40餘年曆史,在台灣開展的非常普及,1971年,國際巧固球聯盟在日內瓦成立,目前在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地區成立了巧固球總會。
“兩岸四地巧固球邀請賽”每年一屆,由廣州、香港、澳門、台北四地輪流舉辦,是巧固球比賽的高端賽事。2012年4月5日至7日,由國際巧固球總會、亞洲太平洋巧固球總會主辦,廣州體育學院承辦了第一屆“兩岸四地巧固球邀請賽”,男子組前三名分別是台灣、香港、澳門;女子組是香港、廣州、澳門。2013年4月13日在澳門成功舉行“第二屆兩岸四地巧固球邀請賽”,這次比賽台灣、香港、澳門、廣州各派出男女兩支隊伍。巧固球這項運動進入內地時間比較短,無論是從運動員的儲備與訓練,還是教練員的水平,目前廣州與港澳台地區相比還有差距。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參加兩岸四地巧固球比賽的76名運動員以及10名教練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巧固球運動的文獻。
1.2.2問卷調查法
對參加兩岸四地巧固球比賽運動員發放問卷76份,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100%;對參加兩岸四地巧固球比賽的教練員發放問卷10份,回收1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比較分析法
從文化程度、訓練年限、訓練安排、參賽情況等各方麵進行比較分析兩岸四地巧固球運動員現狀的異同。
1.2.4數理統計法
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統計處理和分析後作為此次研究分析的依據。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兩岸四地巧固球運動員的文化程度與年齡
此次調查中,兩岸四地巧固球比賽的參賽隊伍人數分別為:廣州20人,香港20人,澳門27人,台灣9人。數據表明,參賽的運動員當中20歲以下的有37人,占48.7%,說明了巧固球這項運動後備人才較為充足,有一批年輕的隊員,這將是未來巧固球比賽中的後起之秀;20-29歲的有39人占51.3%,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的運動員是大學以上的文化程度,總體上來說兩岸四地巧固球運動員的文化程度較高。四地當中廣州和香港運動員的文化水平較為相似,有少部分中學生,更多的是大學本科;澳門的運動員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有74.1%的為初中文化程度,也就是說這些隊員大都是12歲到15歲的青少年;而台灣的參賽人員中全部都是本科文化程度,這和台灣的巧固球發展時間較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