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層平台結構和裝載方式 掛車要求雙層結構,存在上層裝商品車或零部件的問題,因此采用上層平台升降的方式進行商品車和零部件的裝載。上層平台結構和裝載方式為:將上層平台按前1/3和後2/3分為兩部分,前部可獨立升降,後部可獨立升降和傾斜。裝載商品車時,上層平台後部降低高度並傾斜,將貨物裝載到平台上,然後升起,繼續在下層平台上裝商品車;裝載零部件時,將上層平台降至最低,形成一個水平的裝載麵,叉車駛入車廂裝零部件;混合裝載時,在上層平台裝完零部件後,將其升起,在下層平台裝商品車。
下層平台結構 由於采用雙軸雙胎的半掛車,運輸車下層平台前部鞍座上方根據牽引車不同底板離地高度有差異,在1350mm左右,後端底板高1200mm左右。將下層平台設計為四段,分別為掛車前、後車輪處平台和它們之間以及後部平台。前後車輪處平台固定,中間和後部平台采用液壓裝置可上下升降。當裝載商品車時,中間平台升到和車輪處平台在一個水平高度,後部平台傾斜,裝載零部件時中間和後部平台降低高度,從而為零部件提供更大的裝載空間。 平台表麵的結構形式 現有的轎運車平台不平整,平台表麵為衝孔翻邊板,主要是為了保證商品車上車時的抓地力,以及商品車的捆綁固定。為了同時滿足零部件裝載時所要求的平台的平整和密封性,平台表麵采用以下結構形式:采用平壓衝孔板,製造完畢後表麵平整無凸起,在運輸過程中保護零部件包裝不受平台凸起損壞,同時也方便叉車駛入;另一方麵,如果平台表麵過於光滑平整,裝商品車時,商品車可能會存在輪胎打滑的情況,因此,在平台兩側的跑道位置加貼防滑材料,以增大輪胎的摩擦係數。 車廂側門的設計 由於車廂為封閉車廂,而駕駛員需要有進出車廂的空間,裝車人員要有固定商品車的操作空間,並且為了便於零部件的裝卸,需要在車廂兩側開側門,沿車長方向單側開3個側門。目前最常用的側門結構是折疊式,但由於跨界運輸車采用軟頂結構,無法采用這種結構形式,因此采用對開式結構。 數字化液壓控製 平台的升降是通過液壓油缸實現的。以往通常是通過手動控製方式來控製液壓油缸的升降,操作精度較低。這裏采用控製麵板的形式,根據各個油缸的工位要求,設立控製按鈕,自動控製油缸的升降,不僅操作簡單,而且精度高。這裏設置液壓油缸3組共6隻:
第一組:縱向水平放置,控製前平台;
第二組:直立油缸,位於前後平台鉸接點,同時控製前後平台;
第三組:直立油缸,鋼絲繩結構,控製後平台。 輕量化設計 相對轎車而言,半掛車等重型卡車的輕量化設計具有更重大的意義。在輕量化設計中,可以采用建立拓撲優化設計有限元模型、設置拓撲優化設計參數等方法。
跨界運輸車技術評估
跨界運輸車經過論證、研發、樣車製造、投入準備、樣車測試等一係列過程,對其功能性與可靠性進行了充分評估,最終結果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見圖4。
商品車運輸 以上海通用雪佛蘭景程車型為試驗目標,經過實車試驗,跨界運輸車可以裝載6輛景程,滿足上下雙層共裝6輛商品車的設計要求,見圖5。同時,該車也可以滿足外廓尺寸不大於景程的如上海大眾桑塔納、poLo,以及上海通用賽歐、凱越、君威等商品車的運輸要求。
零部件運輸 以國內某汽車廠商的售後零部件運輸為試驗樣本,經過零部件裝載試驗,跨界運輸車可以實裝16個標準托盤體積的零部件貨物,達到設計目標,見圖6。在為時一周的可靠性試驗中,該車的密封性完全能滿足防塵防水的零部件運輸要求,當然也可以運輸其他各種類型的幹散貨,為跨界運輸車的一跨多界留下了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