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
臨床研究
作者:劉秋玲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動脈采血、靜脈采血、末梢采血三種方式下,血常規檢測的結果是否會受到影響。方法:挑選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間,於我院進行血常規檢驗的體檢人員120例,其中40例行動脈采血,歸入A組,40例行靜脈采血,歸入B組,40例行末梢采血,歸入C組,所有體檢人員均采血兩次,做重複性實驗,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A、B兩組結果相似,差異性不大(P>0.05),無統計學意義,然而與C組各項指標均有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價值。
本對比研究已得到所有患者及相關家屬的書麵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 采血方案
所有體檢人員均接受同一名護士的采血工作,且均采血兩次,進行重複對比,采血時間均為早上7:00-8:00,采血前體檢人員均無進食。①動脈采血。選取橈動脈作為采血點,首先取肝素抗凝劑與生理鹽水配成1:500比例溶液,吸入注射器,並來回抽動,待注射器內壁均勻布滿該溶液之後,推出溶液;然後選取體檢人員橈動脈部位,行常規消毒處理,以約45°角進針抽血;最後,拔出並封閉針頭,搖勻後送檢,並囑咐體檢人員按壓出血點數分鍾。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進行有效地分析,必須保證標本有效隔離空氣。②靜脈采血。選取肘靜脈作為采血點,以真空采血法進行采血,首先,行常規消毒處理,然後將雙向針的一端刺入靜脈,另一端與真空試管相連,最後,待血流入適當之後抽出雙向針針頭。③末梢采血。選取體檢人員左手中指為采血點,首先,通過按摩的方式,使體檢人員左手中指充血,然後行常規消毒處理,接下來以三棱針刺入采血部位,待血流出後采集血液,最後,按壓並消毒傷口。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本檢測中所選采血點均為左手食指,但時期情況中,采血點還不能患有凍瘡、炎症等疾病,以防影響檢測[3]。
1.2.2 對比方法
統計數據為血常規檢測八項參數,具體為白細胞含量檢測(WBC)、紅細胞含量檢測(RBC)、血紅蛋白含量檢測(Hb)、紅細胞比容檢測(Hct)、平均紅細胞體積檢測(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檢測(MCHC)、血小板含量檢測(PLT),行均值對比與CV值對比,分別對單次測量數據準確度與多次測量數據穩定性進行對比。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據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0.05),而這兩組對比C組,在白細胞含量、紅細胞含量、紅細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紅蛋白含量均有明顯差異(P
3 結論
從上麵的討論可以看出,三種采血方式,對於血常規檢測的結果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動脈采血與靜脈采血對比末梢采血,後者數據不精確而且數據穩定性也不好,另一方麵,動脈采血又容易因操作不當,造成各種感染,因此,在進行血常規檢測時,醫護人員有必要優先采取靜脈采血的方式。
本對比研究,充分證明了靜脈采血以及動脈采血的有效性,相比末梢采血而言,尤其才在白細胞含量、紅細胞含量、紅細胞比容、血小板含量、血紅蛋白含量這幾個關鍵數據上,更具準確性與穩定性,是我們進行血常規檢測應該采取的方案,而靜脈采集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效果更為突出,因此筆者建議,除患者情況特殊以外,我們應盡量采用靜脈采血的方式。
參考文獻
[1]謝桂月,汪昌玉,崔春梅.新生兒橈動脈采血與股靜脈采血的對比研究[J].臨床護理雜誌,2010(6):68-69.
[2]韓秋青,王愛玲,韓風傑.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J].當代醫學,2010(26):85-86.
[3]段金霞,馮濤聚,蘇文凡.兩種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J].醫學信息,2009(1):456-457.
[4]王波,王秀坤.十字觸摸法行橈動脈穿刺采集血標本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