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X線骨齡評估方法的現狀與發展(1 / 2)

X線骨齡評估方法的現狀與發展

臨床研究

作者:吳瑕

【摘 要】本文通過參考一些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探討了兒童以及青少年X線片骨齡評估方法的現狀、發展。通過骨齡評價方法對青少年生長發育進行有效評價,為國內兒童及青少年在骨骼發育狀況評估中提供了寶貝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X線片;骨齡評價;有效方法;研究進展

骨齡(SA),即人體骨骼的年齡,一般針對5~18周歲之間的兒童或青少年所製定的骨骼發育的水平及標準所得到骨骼發育年齡。骨齡評價兒童及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可借助骨骼X光線的特定圖像來確定,通過X光片判別骨成熟、骨骼的正常發育以及骨齡的標準[1]。 骨齡對於青少年骨骼成長發育、骨骼異常的疾病診斷以及臨床治療都有個不可估量的作用。

1 骨齡評價方法

測定骨齡的方法有簡單計數法、圖譜法、評分法和計算機骨齡評分係統等,最常用的是G-P圖譜法和TW2(TW3)評分法;預測成年身高包括B-P法、RWT法、TW2法等。

十九世紀80年代,Boas發現了生長速率理論。同時結合X射線的發明,關於骨骼發育的研究及探索正式拉開序幕。1.1計量骨化中心的“骨齡計數法”

計算方法是一個單一或多點觀測二次骨化中心的數目和成熟度,測量骨骼發育水平的年齡。 1926年,托德才提出,以適應兒童的骨齡等於在腕部骨化中心幼兒園和青年,已故兒童骨化中心的計算。 Elgenmark和Garn提出的骨化中心,以確定骨齡計算方法,骨化中心出現骨成熟的跡象。 1950年 - 1960年,劉惠芳,顧張廣寧報告說,兒童的年齡在我國骨化中心與幹骺端封閉,並提出我們的孩子的骨齡標準計數。該法取樣簡單、測試者不需訓練;然而正常兒童在10 歲以後就沒有新的骨化中心出現,所以適用年齡範圍比較窄,但也從兒童健康的角度來看,接受高劑量的X射線,也不可取,隻適用於年齡在我們國家的一個粗略的估計,目前已很少使用在國外[2,3]。

1.2與標準圖譜比較的“骨齡圖譜法”

1898年約翰.波蘭提出的最早的骨骼生長模式。托德(1937)開發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骨骼發育成熟的圖譜。但以手腕骨發育圖譜(G-P圖譜)法廣為流傳。1950 年美國著名學者Greulich和Pyle以美國中上層家庭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手腕骨發育X 線為基礎,發表了G- P 圖譜。G- P 圖譜法主要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手腕和幹骺端生長發育的進展,分別根據男性和女性的骨齡標準進行建立,評價測試的X光片和圖譜。此法簡便、直觀、易行,各國或地區相繼建立了各自的標準圖譜,包括我國的顧氏圖譜。該法簡便易行,目前全世界應用最為廣泛,但是主觀性太強

1.3按骨發育分期評分的“骨齡評分法”

按照骨骼的發育和骨齡進行評分,計算總分數的骨齡評估方法來確定合適的標準。這是評估骨齡最準確的方法。Tanner和Whitehouse等(1962)通過對英國和西歐2 600位兒童生長發育的長期縱向研究提出TW1骨齡記分法,1975年修改為TW2法。TW2法采用計分製,附著在骨骼發育和骨骼發育的年齡標準體係,評估骨齡,更準確,計算方法和圖譜法無法比擬的。2001年修改的TW3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一種評判標準,但是該標準受時代、人群等因素影響較大。

2 適用於中國當代兒童的骨齡評價標準

2.1顧氏圖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