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治療高血壓藥物氯沙坦鉀的臨床應用(1 / 2)

治療高血壓藥物氯沙坦鉀的臨床應用

臨床經驗

作者:劉源

【摘 要】高血壓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血管病所致死亡人數比其它7種主要死因病(包括癌症和AIDS/HIV感染)的總和還高,高血壓病的並發症如腦卒中、心梗、腦血栓、心衰、冠心病等皆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常見病症,成為我國城鎮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F&S市場研究公司估計,高血壓治療的增長將刺激世界心血管藥市場的擴大,為這個治療類別的年增長率貢獻約10個百分點。目前,我國高血壓正以每年新增300萬人的速度發展,僅上海地區就有120萬名患者,且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因而防治高血壓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開發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抗高血壓藥一直是全球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高血壓病;治療;高血壓藥物

目前用於抗高血壓藥物主要有幾類:影響血容量的藥物,主要指利尿劑;交感神經抑製藥及作用於血管平滑肌的藥物;β受體阻斷劑;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Ⅰ)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止劑是一種作用於RAAS(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的新型抗高血壓藥物,該類藥物在維持心血管正常調節功能方麵有較大的改進,降壓作用顯著,不引起心率增加,基本無體位性低血壓,不影響運動時心率增快等對機體狀態的適應性變化,可抑止或消除高血壓引起的心室肥大和小動脈重新構建,延緩腎小球硬化。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止劑在治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方麵卓越的成功導致對用某些方法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發生興趣。ACE抑製劑降低血壓,改善左心室肥大,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並預防有心室功能降低或心肌梗塞的病人發展為顯著的心力衰竭,此外,它們對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腎病有良好的作用。然而,ACE不是一種很特異的酶,除血管緊張素Ⅰ(AngⅠ)外還有其它可能的物質,包括緩激肽、P物質、神經激肽和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其中某些參與對ACE抑製劑的不良反應,例如咳嗽,可能是由緩激肽的累積引起。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的更特異的方法可能沒有這些不良反應。此外,尚有不被ACE抑製劑阻斷的形成血管緊張素Ⅱ(AngⅡ)的非ACE酶途徑。這些另外的途徑可能在組織形成血管緊張素Ⅱ中特別重要。最後,由於ACE抑製劑是競爭性的抑製劑,由ACE抑製劑所引起的高水平的AngⅠ可能推動繼續產生AngⅡ或者AngⅡ的抑製可以上調血管緊張素受體,因此提高對AngⅡ的敏感性。所以,開發特異的選擇性的口服有效的AT1受體拮抗劑是一個重要的進展。[1]氯沙坦鉀就是這類新型的心血管藥,它屬於血管緊張素II受體(AT1型)拮抗劑。可以阻斷內源性及外源性的血管緊張素II所產生的各種藥理作用(包括促使血管收縮,醛固酮釋放等作用);可選擇性地作用於AT1受體,不影響其他激素受體或心血管中重要的離子通道的功能,也不抑製降解緩激肽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激肽酶II),不影響血管緊張素II及緩激肽的代謝過程。[2]

1 氯沙坦鉀在國外的研究,臨床情況

氯沙坦鉀最早由美國默克公司(Merck)開發,於1994年首先在瑞典上市,1995年3月2日在美國上市。如今它已在全球超過八十多個國家上市銷售,是世界各國最為常用的抗高血壓藥物之一,並普遍用於治療高血壓所引起的並發症(如高血壓腎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2]

國外就氯沙坦鉀的降壓效果曾對1075例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氯沙坦鉀50-150mg顯著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150mg與50-100mg比較降壓效果無明顯增加,因而氯沙坦鉀的推薦劑量為50-100mg。服用氯沙坦鉀後的最大降壓作用(給藥後6小時)較為穩定,穀峰比分別為收縮壓50-95%,舒張壓60-90%。氯沙坦鉀服用一周出現較為明顯的降壓效果,給藥3-6周後達到最大降壓作用。在臨床中觀察一年,氯沙坦鉀的降壓效果未出現下降。突然停藥後也未見血壓出現反跳。安慰劑對照試驗中,氯沙坦鉀組平均心率未見明顯變化。

研究表明氯沙坦鉀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輕微且短暫,尚未發生因藥物不良反應而需終止治療病例。應用本品時 總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安慰劑類似。在對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對照研究中,1%及以上用本品治療的病人中,與藥物有關、發生率比安慰劑高的唯一不良反應是頭暈。另外,不足1%的病人發生與劑量有關的體位性低血壓。很少有應用本品的病人在實驗室參數方麵出現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的變化。1.5%的病人出現高血鉀症(血清鉀>5.5mEq/L)。ALT的升高較罕見,並在停藥後恢複正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