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早期營養支持在重度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1 / 1)

早期營養支持在重度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臨床經驗

作者:李振華 謝逢春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營養支持在重度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方法:本實驗選取在2010年8月份到2011年12月份到我院進行治療的重度顱腦損傷患者80例為對象,把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早期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組)和對照組40例(傳統的營養支持治療組),後進行統計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後7天、14天時分別測定血紅蛋白、淋巴細胞總數、血糖、血漿總蛋白、血漿白蛋白後,兩組間進行比較,術後7天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檢測情況明顯優於對照組, 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兩組並發症情況比較,觀察組少於對照組,P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80例患者:其中男42 例,女18 例。年齡18~60歲,平均44.8 歲。傷後4 h 內入院,顱內腫44例,彌漫性軸索損傷10例,腦幹損傷6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腦挫裂傷,傷前無髒器器質性病變和嚴重並發傷,均經CT或手術證實。兩組性別、年齡、昏迷程度、病程及用藥並發症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觀察組:於傷後48小時內給與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本組患者中行中心靜脈置管13例,行周圍靜脈穿刺27例,控製滴速,勻速輸入。調整營養液時要根據各患者代謝的不同情況而定。胃腸外所需熱量選用葡萄糖和脂肪乳劑(20%)提供,並按照1.5:1的糖脂比例調配,氮源由Vatmin(7%)提供,常規加入ATP、維生素、氯化鉀、胰島素等,24h持續勻速輸入。胃腸內營養采用24h持續滴入能全力,傷後第1天輸入量為所需能量的25%,以後兩天內也以同樣的劑量,胃腸外營養同時補充供給不足部分。傷後第4天逐日遞增加流質,七天後達全量。對照組:傷後第4天給予鼻飼腸內營養[2],例如雞蛋、牛奶及蔬菜湯等,200ml/次,1次/2h。

1.3 觀察指標

統計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後7及l4天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血糖、血漿總蛋白、血漿白蛋白的檢測情況和並發症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最新的統計學軟件包SPSS19.0對我們調查到的數據進行統計,t檢驗計量資料,χ2檢驗計數資料,如結果顯示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兩組患者術後均有不同程度的並發症發生,有呼吸道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髒病並發症及電解質紊亂,兩組進行比較,觀察組少於對照組,P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蛋白質代謝會出現負氮平衡,從而特別容易引發高糖血症和低蛋白血症。患者機體呈現體內激素水平突然增高、高分解及高氧耗等應激狀態,並表現有早期呼吸抑製及應激性高血糖等。在傷後早期如果能給予合適的營養支持,可以維護機體代謝平衡,保護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和結構不受侵害,避免傷後早期出現代謝紊亂或急後期發生低蛋白血症等繼發性損傷[3]。營養支持可以起到補充蛋白質和熱量,使負氮平衡減少,促進代謝反應恢複正常,降低並發症發生率,有利於預後。本研究結果也證實,觀察組的預後明顯優於對照組,這是由於腸內外營養支持首先提供了所需的大量熱量[4],腸道功能得以保護,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受到保護,有效控製了高血糖和低蛋白血症,促進了腸道功能的恢複,有利於患者盡早康複。因此,在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時早期給予合理營養支持,具有提高療效、明顯改善預後的作用,同時能降低並發症發生,建議在臨床中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東健,劉運生.重度顱腦損傷早期鼻飼腸內營養的應用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誌,2006,17(3):162-164.

[2] 魏紅玲.重型顱腦損傷治療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2009,12(14):80-81.

[3] 張建軍,宣宏飛,顧水均,等.重度顱腦損傷後不同營養支持途徑合理性的臨床評價[J].中國臨床營養雜誌,2000,8(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