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舒氨西林治療肝病並發感染的療效分析(1 / 1)

舒氨西林治療肝病並發感染的療效分析

臨床經驗

作者:徐永虹

【摘 要】目的:分析舒氨西林治療肝病並發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72例肝病並發感染患者,按就診時間分為A、B兩組。給予A組患者氨苄西林治療,給予B組患者舒氨西林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A 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8.2%;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A組患者氨苄西林治療:取3.0g氨苄西林溶於250mL5%的GNS中,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並進行化痰、止咳等相關護理。

給予B組患者舒氨西林治療:取3.0g舒氨西林將其溶於250mL5%的GNS中,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並進行化痰、止咳等相關護理。兩組患者均治療7天。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尿常規、血常規、肝、腎功能進行觀察。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發熱、腹痛、咳嗽、痰多、腰痛、尿頻、尿急等臨床症狀完全消失,患者生命體征、病原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均恢複正常。顯效:發熱、腹痛、咳嗽、痰多、腰痛、尿頻、尿急等臨床症狀大部分消失,患者生命體征、病原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均明顯恢複正常。有效:發熱、腹痛、咳嗽、痰多、腰痛、尿頻、尿急等臨床症狀有所好轉,患者生命體征、病原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均有所恢複正常。無效:用藥72小時後,發熱、腹痛、咳嗽、痰多、腰痛、尿頻、尿急等臨床症狀未消失,患者生命體征、病原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未恢複正常[1]。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表示,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用X2對組間比較進行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A 組患者治愈8例(25.0%),顯效8例(25.0%),有效9例(28.2%),無效7例(21.8%),總治療有效率為78.2%;B組患者治愈15例(37.5%),顯效13例(32.5%),有效10例(25.0%),無效2例(5%),總治療有效率為95.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A組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者3例,發生率為9.4%;B組1例,發生率為2.5%。兩組對比,後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臨床常見肝病並發感染有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膽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氨苄西林屬於半合成青黴素,可對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糞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以及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奇異變形杆菌等革蘭陰性菌產有效的殺菌作用。氨苄西林作用於細菌活性繁殖階段,通過對細胞壁粘肽生物合成的抑製而起殺菌作用,可治療膽道感染、呼吸係統等疾病,但容易產生耐藥性,在一定程度上易影響治療效果。舒氨西林由氨苄西林鈉與舒巴坦鈉結合製作而成。其中氨苄西林鈉隸屬青黴素類抗生素,舒巴坦鈉屬於半合成的b內酰胺酶抑製藥,兩者相互結合,可有效抑製酶對氨苄西林的水解破壞作用,擴大抗菌譜,對肺炎球菌、腸球菌屬、大腸杆菌等均具抗菌活性。適用於流感嗜血杆菌、大腸埃希菌等所致的呼吸道、肝膽係統、泌尿係統、皮膚軟組織感染等疾病,特別是對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尤為適用。對於氨苄西林敏感菌所致的上述感染也同樣有效[2]。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舒氨西林治療的B組患者,其治療效果明顯優於采用氨苄西林治療的A組患者,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充分證明舒氨西林更具實效性與安全性,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郭曉燕,史海濤,師阿盟,王婷,董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幽門螺杆菌感染狀況調查[J].實用肝髒病雜誌,2013,16(5):451-452.

[2]李燕,蔣剛,林慶.基層傳染病醫院2011年肝病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1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