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金鳳堅持生態農業永保村民良好適宜生存的金飯碗(3 / 3)

方支書和張金鳳忙迎接柳區長和歐書記,開會的村民都圍攏來,歐書記稱讚大家。

“你們的幹勁真不小!”

“為我們大家謀富裕有多大的勁就使多大的勁!”村民們異口同聲回答。

“同誌們!散會,柳區長和歐書記還要回鎮上辦公。”方支書宣布散會。

“你們今天的會開得富有成效。”柳區長對方支書表揚。

“這還不是張金鳳給村民講道理,算細賬指出將來的規劃宏圖。”

歐書記握著張金鳳的手:“好好幹,我要把你的工作經驗推向全鎮人民,帶全鎮人民富起來!”

五組在防止水土流失開動員會後,除王文憲、張朝珍兩家外大家都行動起來,張金鳳自家的事也急在眼眉前,自家上塝田的流沙已沉滿田,再等半月就要插秧了,自己將沙挑出去也是徒勞,因為上麵張朝珍所占沉沙氹未恢複,山洪暴發流沙仍然直瀉到自家上塝田,所以上麵沉沙氹必須恢複。張金鳳將自家種的大萵筍砍了一大背簍背著送到張朝珍家。

“珍姑!我們家的萵筍給你家吃,我看你家的萵筍還小不能吃,這是侄女的小意思。”

“哎呀!你們辛苦種的菜給我們吃,我們不好意思接受囉!”

“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說來不是外人,我娘家雖是天成鎮街背後張家塝,聽說我們的老祖宗也是這張家壪搬出去的,所以姑侄間什麼話都好說。”

“珍姑!有句話同你商量,我想將自家上塝田的沉沙挑出去栽秧,你那沉沙氹的土沙不挑,我想將自家上塝田的沉沙挑出去也是白挑,如果你那沉沙氹的土沙不挑,我那上塝田再也沉不了沙,就直放到下麵你家的水田裏,下麵你家的水田裏又變成了沉沙田了。”

“那我學你張鳳兒敞開田缺讓流沙往下麵的田放!”

“下麵的田是張玖兒的,張玖兒那人是不好惹的喲!何苦讓三家都受損失!”

“珍姑!你總得讓一條路我走哦!”

張朝珍思考了好一陣回答:“那你自己去挑那沉沙氹,看你有多大力氣,以後再大的山洪流沙不準往我田裏放!”

張金鳳覺得用了好大的心血才打開她鐵鑄的腦袋,張朝珍估量到張金鳳是挑不完那大沉沙氹的!

張金鳳好不容易得到‘那你自己去挑那沉沙氹’這句話,抓住時機即時回到家裏挑一擔撮箕扛把刨鋤,給靳老爸打招呼。

“爸!我去大沙氹挑砂。”

“我也去挑沙!”靳老爸接過金鳳手上的刨鋤,將所有的房門鎖上,因兩個孫子都上學去了。

靳老爸就近選擇母親墳址右邊墳壩空地堆放挑出的沙,同時將挑出的沙將母親墳壘複原,這樣做是一舉兩得的事,靳老爸走路雖然有點搖晃,但手上幹起活來還像個壯漢。

剛到十點鍾張組長帶領著組裏的男女勞動力,有的挑著一擔撮箕,有的扛把刨鋤,來到靳老爸母親墳側大沙氹,一共有二十人,為了不窩工張組長調十人挑張金鳳家上塝田的沉沙。

張組長對靳老爸解釋:“靳老兄!今天我們晚了,吃完早飯大家都在我家院子裏等候,一直不見你母親墳側大沙氹的動景,到十點鍾看到金鳳在這裏挑沙,我帶大家才來的,沒見到金鳳在這裏挑沙,大家不敢冒然來幹活,你知道那‘張鐵老殼’不好惹的!”

“那沒事,張老弟會安排!你真是我們這裏莊稼人的好帶頭。”

“今天大家在我家吃飯!我立即回家煮飯去。”張金鳳對大家說。

“鳳妹!不用去煮飯,我們各自回家吃飯,鳳妹你很忙的,在家裏裏外外你一把手。”一個同輩的婦女幫金鳳作解脫。

“爸!你先回去煮飯,可能學生要回家吃飯來了。”

張金鳳對大家說:“你們不吃飯給我家幹活,我怎麼來感謝大家!”

“說感謝!我們還沒有感謝師傅啦!你把我們的娃兒帶出去學到一門好手藝,現在準備出國掙大錢囉!我們怎麼來感謝你。”張光澤的娃兒在靳老二那裏搞建築,他發出的內心的感激。

張金鳳腦子一亮即刻想到一條主意:“我靳老二帶你們娃兒在外麵掙錢,你們來幫我家幹活,這是互相幫助,都不說什麼感謝,今後我們大家種責任田,像栽秧、打穀等大活路在家裏人互相幫助,大家一齊幹,這樣每家都能輕輕鬆鬆把責任田種好,這叫‘互助’幹脆稱‘種責任田互助組’。”

張光澤提出:“做活路還存在一個問題,每家田土有多少,怎麼能使幫工計工互不吃虧。”

張金鳳回答:“這就要按做活路多少計算工錢,以今天我家為例,今天做了二十個工,每個工錢1.5元,二十個工錢30.00元,以工換工,今天你張光澤1個工,我要給你還一個工,如果還不了工就給現錢1.5元;今天張朝發1個工,我要給他還一個工,如果還不了工就給現錢1.5元以此類推??????”

“那這樣辦,我還覺得可以!”張光澤點了頭。

快到中午了,張組長宣布:“已到中午大家各自回家吃飯,下午繼續爭取把金鳳家的活路做完!”

張金鳳知道自己是村長助理,想就要為廣大村民所想,急就要為廣大村民所急。春耕生產在急,急需耕田耙田,村裏的耕牛不多,而犁田耙田的人也不多,張金鳳發現這在當務之急,要立即動員村民購買拖拉機,農業機械化是村民致富的保證。她設想了幾家有條件能買拖拉機的:二組張繼榮初中畢業,在國營煤廠當過機修工,現在回家想買台拖拉機拉煤炭經銷;六組熊群的女兒張永美原在她爸建築工地上開過皮卡車,有開車基礎;九組張天富原也是幫人開過皮卡車,有開車經驗。張金鳳了解三家購機資金,張永美和張繼榮能自己驟錢購機,隻有九組張天富還差4000元錢,張金鳳帶張天富到鎮信用社貸到4000元款。

柳區長帶張天富、張永美和張繼榮三人去縣農機供應公司購拖拉機,柳區長拿出川江縣政府《關於建立張家槽村生態農業科研成果示範基地的批示》,農機供應公司優惠3成,最後8700元送貨到村,並且三台都是水旱多用新型拖拉機。

從此開縣的無煙煤可拉到家,村民所需物資再不肩挑背磨,耕田種地用‘鐵牛’農業機械化改變了村民的生產方式,是村民致富的助推器,空出部分勞動力搞農副產品加工,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