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發展戰略
作者:張武強 汪雷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總體呈惡化趨勢,導致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利益下降、國民福利受損並對經濟產生負麵效應。文章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在總結我國近年來價格貿易條件變化趨勢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其變動的主要因素,並探討了在長期如何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應對策略,以期獲得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
關鍵詞:價格貿易條件;貿易結構;貿易方式;市場結構
一、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參與國際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獲利能力和水平卻呈惡化趨勢。我們通常使用貿易條件這一指標來衡量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獲利水平。根據研究所使用的要素不同,貿易條件可細分為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要素貿易條件和總量貿易條件等。在具體分析時,因價格貿易條件數據易得、便於計算,且能恰當反映一國的貿易地位,所以被廣泛使用。價格貿易條件又稱淨貿易條件,即一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加權平均數與進口商品的價格加權平均數之比,用公式表示為NBTT=(PX/PM)×100,其中,PX和PM分別表示一國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價格加權平均數。以從前的某一期為基期,若NBTT值變大,則貿易條件改善,即一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反之,則貿易條件惡化。但是,價格貿易條件這一指標也有其缺點,它無法直接反映由於資本的國際流動所引發的貿易利益變動情況。不過,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很小,NBTT反映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利益情況也就更為準確。因此,研究我國的貿易變動情況用價格貿易條件這一指標最為適當。本文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在總結我國近年來價格貿易條件變化趨勢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其變動的主要因素,並探討了在長期如何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應對策略,以期獲得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
二、 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動概況
若以1981年為基期,分別計算我國近年的NBTT,可以算得1990年我國的貿易條件為96.72,比1985年的113.14下降了14.5%。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貿易條件一直較差(數值均小於100),特別是1995年後,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的下降使得貿易條件日趨惡化,到了2000年我國的貿易條件下降為69.75,比1995年的84.08又減少了約17%。商務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以1995年為基期計算,1993年~2000期間我國貿易條件下降了13%”。加入WTO後,我國的NBTT出現了明顯的持續惡化的趨勢,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料也顯示:“2002年中國的貿易條件較之1995年下降了22%左右,2003年其貿易條件指數更降到曆史最低點,較之1996年減少了32.3%。2004年、2005年貿易條件雖有所好轉,但形勢仍不樂觀,2005年中國貿易條件較之1996年下降了約30%”。最近幾年來,我國的貿易條件一直處在波幅較大且總體趨勢是趨於惡化的狀態,其中2008年為曆史最低穀,貿易條件為54.17(以1981年為基期)。有學者通過建模計算認為:“1980年~2009年期間我國的NBTT平均每年下降速度為0.8%”(王釗,2012)。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也表明:“如果以2000年為基期,則2010年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約20%左右”。可以說,從1981年至今我國NBTT總體趨勢是惡化的,這意味著一單位商品的出口卻換得越來越少的進口。
貿易條件惡化、出口交換進口比例下降可能會引起一係列後果:其一,貿易條件惡化會使順差減少,甚至出現貿易收支逆差。例如我國2011第一季度出現了7年來首次貨物貿易逆差;其二,當一國貿易條件的惡化程度超過比較利益時,會損害國際分工利益,降低國民收入,並對經濟產生負麵效應;其三,貿易條件惡化時,可能出現經濟增長與國民福利背離的狀況,一國有可能陷入貧困化增長即出口的大規模增長反而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經濟上的補貼,該國的國家福利卻遭到損失;其四,貿易條件惡化時,貿易的擴張可能被對方認為是傾銷從而引起更多的貿易摩擦,同時也會使國內資源更加緊張。
三、 我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影響因素
價格貿易條件惡化,根據其計算公式可知,無外乎是PX下跌、PM上升或PM的上漲幅度大於PX的上漲幅度這三種情況。本部分將深入分析影響PX和PM,進而導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影響因素。
1. 貿易結構及貿易方式。從改革開放開始,在世界貿易的格局中,中國就一直扮演著“世界加工廠”的角色。在貿易過程中,進口的是價格迅速上升的原材料和中間品,出口的是售價不斷下降、技術含量低且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製成品。貿易結構及貿易方式的不合理使得我國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1)加工增值率。加工貿易的增值率可以衡量一個國家在貿易中獲取利益的高低。增值率越高說明在加工貿易中附加值越高。作為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我國的工業製品生產鏈條較短且處於國際產業鏈的末端,大部分企業都隻是對原料進行簡單加工,自身附加值很低,生產缺乏核心技術及自主品牌,所以隻能賺取少量的加工費,增值率受到很大程度的製約,加工貿易產品的出口價格也就無法提高。
(2)外商直接投資。為了彌補國內資金的“雙缺口”,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采取了“以政策換資本”的策略,FDI流入逐年增長。FDI之所以青睞來華投資,首先是看上了我國豐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再加上政府對FDI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工業部門,FDI主要流入製造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FDI的流入必然會引起這些產業的大幅擴張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供給增加,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與此相反,FDI增加了我國對技術附加值高的機器設備的進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價格上升,這使我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