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數學書籍《計算之書》,標誌著新數字在歐洲使用的開始。該書中廣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進的印度數字,全書共分15章。在第1章開頭就寫道:“印度的9個數目字是9、8、7、6、5、4、3、2、1,用這9個數字以及阿拉伯人稱為‘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隨著歲月的推移,到14世紀,我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印度數字逐漸為全歐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授的印度數字,但他們不了解並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隻認為那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飲水思源,任何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人都不應該忘記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數字的豐功偉績以及在自然科學中取得的驚人成果。
燈龍不會數數,並不算是罪大惡極。古往今來,有很多不會數數和計算的人都活得滋潤無憂,就算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也沒有必須在這個時候、這種地方、教會燈龍數數的使命。我不否認自己有幫助燈龍接受9年高等義務教育的道德義務,但現在不是吃麗珍薯片喝雷碧汽水的下午茶時間,我不得不有所取舍,急急就問:
“我們距離那些誑獸還有多遠?”
燈龍說:“不遠,就在旁邊,你看。”
我很想大發雷霆地質問燈龍“這有什麼值得高興”,但看到燈龍整張呆萌的臉都是輕鬆愉悅的,我罵不出口。瞬間之後,我又很想深呼吸壓抑心中的衝動、嚐試以商量的口吻跟燈龍說“我們現在掉頭應該還來得及”。
未等我的任何想法脫口而出,燈龍已經像自殺那樣撤去了澄清空間。
“嗡!發現誑獸!發現誑獸!發現誑獸!發現誑獸!發現誑獸!發現誑獸!”
正當我以為“發現誑獸”這4個字會一直回響到我被無數誑獸圍攻死去的時候,響聲停止了。我習慣性地向每隻誑獸進行了觀察。
“嗡!”
“誑獸途靈,盛宴,戰鬥力7級,敵視,距離4米。”
“誑獸沉念,停域噬風,戰鬥力11級,敵視,距離33米。”
“誑獸封路同,狂亂,戰鬥力5級,敵視,距離18米。”
“誑獸生呂,鎮壓,戰鬥力4級,敵視,距離12米。”
“誑獸達葵,致命盜獵,戰鬥力7級,敵視,距離5米。”
“誑獸聽彭宇,彭宇,戰鬥力9級,敵視,距離3米。”
“黃大……唔啊!”
麵對如此糟糕情況,我來不及多想就要叫人來幫忙,然而心念尚未急轉,整個身形就被狂風吹得猶如枯葉亂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