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隔絕,為了可以思考(2 / 2)

所謂父父、子子,籠統而言,是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可是一樣米養百樣人,當父親的人有那麼多、各有各的不一樣,當兒子的人也有那麼多、也各有各的不一樣,所有父親的樣子都是父親的樣子,所有兒子的樣子都是兒子的樣子,根本就沒有絕對權威、絕對顛撲不破的標準。父父、子子,對治理國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無法維持長治久安。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過是孔子對春秋時期社會變動、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弑君弑父之事頻發的現狀感到困惑憂心的思考結果。我不否定孔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具有很高的智慧和見解,但我不認為恢複三綱五常那樣的等級秩序就可以使得國家治理。

三綱五常的等級秩序隻是舊時社會特定條件下的倫理觀念,崇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教義,作為儒家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道德教條。原本,三綱五常的學說就是西漢董仲舒為維護封建等級製度而提出的,後事徹底信奉三綱五常學說的人同樣認為三綱是人們之間的倫常關係,而五常是用來調整倫常關係的基本原則。

人立一碑,必招四麵風雨。任何學說一經提出,必然會因為各種粗疏淺漏而惹來質疑甚至反對。像三綱五常那樣上升為統治者統治工具的學說,則曾經被說成是“天”的意誌賦予其以神的權威,並被以陰陽道理論證主從關係不能變化顛倒、被神化為宇宙規律的等級秩序。多少年來,他們把神學唯心主義世界觀運用於倫理道德,把統治者的神權、皇權、族權、夫權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吹捧得理所當然。

如今,人們可以說三綱五常是統治者套在人民群眾身上的精神枷鎖、在社會中一直充當愚弄和欺騙人民的道德教條和主要支柱、是封建宗法倫理思想中的糟粕。但在舊時那個年代,隻要這麼想一下就有可能會被處以極刑。無知、無能、無辜的人民群眾,除了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以外,什麼都不能做。

如今,人們常說哪些東西應該做、哪些東西不應該做,嚴格說來,還是在維護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維護大多數人早已被迫接受的思想桎梏。

以生命的意義而言,隻需弱肉強食,無需統治管理。

以生命的意義而言,有傳承就傳承,有進化就進化,死了就死了。

以生命的意義而言,塵歸塵、土歸土是最好的歸宿,並不非得把屍骸燒成灰撒到海上或者拋到宇宙當中。

以生命的意義而言,任何個體都有殘殺彼此、爭當領袖的餘地,隻要敢想、隻要敢試、隻要敢廝殺到成功為止,就誰也阻止不了。

我該遵從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律,還是追尋天譴世界的生命意義呢?